太原

元好问

梦里乡关春复秋,眼明今得见并州。
古来全晋非无策,乱后清汾空自流。
南渡衣冠几人在?西山薇蕨此生休。
十年弄笔文昌府,争信中朝有楚囚。

拼音

mèng lǐ xiāng guān chūn fù qiū,yǎn míng jīn dé jiàn bīng zhōu。
gǔ lái quán jìn fēi wú cè,luàn hòu qīng fén kōng zì liú。
nán dù yī guān jǐ rén zài?xī shān wēi jué cǐ shēng xiū。
shí nián nòng bǐ wén chāng fǔ,zhēng xìn zhōng cháo yǒu chǔ qiú。

注释

  1. 并州:今山西太原
  2. 全晋:整个山西
  3. 清汾:清澈的汾河
  4. 南渡衣冠:指南迁的士大夫
  5. 西山薇蕨:用伯夷叔齐典
  6. 文昌府:指翰林院
  7. 楚囚:俘虏

译文

梦中故乡的春秋交替轮回,今日终于亲眼见到了并州城。
自古以来三晋之地从不乏良策,可战乱后清澈的汾河只能空自流淌。
南渡的士大夫们还有几人健在?西山采薇的生活此生已无缘实现。
十年来在翰林院舞文弄墨,谁能相信朝廷中竟有我这阶下囚。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被羁押在太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抒发了身为亡国臣虏的屈辱和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思乡之情的深切表达
    “梦里乡关”的描写,真实反映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亡国之痛的沉痛抒发
    “汾河空流”的意象,象征了国破后的无奈。
  3.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南渡衣冠”、”西山薇蕨”的典故,深化了诗歌的历史内涵。
  4. 身份认同的复杂表达
    “楚囚”的自称,表现了诗人的屈辱和悲愤。
  5. 语言风格的沉郁悲怆
    全诗语言凝重悲凉,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乱后清汾空自流’七字,写尽沧桑之感,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争信中朝有楚囚’,悲慨自嘲,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陈垣指出:”此诗是研究金元之际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遗民文人的精神创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