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南寺

元好问

郁郁楸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拼音

yù yù qiū wú dòng wǎn yān,yī tíng fēng lù jué qiū piān。
yǎn zhōng gāo àn yí shēn gǔ,chóu lǐ cán yáng gèng luàn chán。
qù guó yī guān yǒu jīn rì,wài jiā lí lì jì dāng nián。
bái tóu lái wǎng rén jiān biàn,yī jiù sēng chuāng jiè tà mián。

注释

  1. 外家:外祖父家
  2. 南寺:寺庙名
  3. 至孝社:村社名
  4. 楸梧:楸树和梧桐
  5. 衣冠:指士大夫
  6. 梨栗:指童年

译文

楸树梧桐郁郁葱葱摇曳在暮霭中,满院风露让人感觉秋意已深。
眼中所见高岸已成深谷,愁绪里残阳下蝉鸣更显纷乱。
离国士人竟落得如此境地,还记得当年在外家采摘梨栗的童年。
白发苍苍走遍人间各地,依旧如昔日在僧房借榻而眠。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重访儿时读书的外家南寺。诗中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高岸深谷”的比喻,凸显了时代的巨变。
  2. 童年记忆的深情追忆
    “梨栗当年”的回忆,展现了纯真的童年。
  3. 现实处境的无奈表达
    “衣冠今日”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现实困境。
  4. 语言风格的沉郁悲凉
    全诗语言凝重含蓄,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5. 人生感慨的深沉表达
    “白头人间”的叙述,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身世之悲。”
  2. 明代胡应麟《诗薮》:”‘愁里残阳更乱蝉’七字,写景入神,已得老杜笔意。”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依旧僧窗借榻眠’,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将个人遭遇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艺术成就。”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