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旱相仍岁已荒,伶俜十口值还乡。
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
行帐马嘶尘澒洞,空村人去雨淋浪。
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
拼音
huáng hàn xiāng réng suì yǐ huāng,líng pīng shí kǒu zhí huán xiāng。
kōng lìng xìng zì xuān shí bèi,bù jiù jī hán qū lù bàng。
xíng zhàng mǎ sī chén hòng dòng,kōng cūn rén qù yǔ lín làng。
hé píng qiān lǐ jīn hái jìn,gèng yù qū chē shàng tài háng。
注释
- 新卫:今河南新乡一带
- 伶俜:孤独漂泊的样子
- 澒洞:尘土飞扬的样子
- 淋浪:雨水连绵的样子
- 太行:太行山脉
译文
蝗灾旱灾接连不断,这一年早已荒芜凄凉,
我带着一家十口人,正赶上返回故乡。
徒然让我的姓名在当世传扬,
却救不了家人在路边挨饿受冻。
行军帐篷外马匹嘶鸣,尘土漫天飞扬,
荒废的村庄人去屋空,只有冷雨不停滴落。
千里河朔平原上,百姓都已精疲力竭,
而我却还要驱赶车马,继续翻越太行山。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1233-1234年间,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在战乱中携家逃难时所作。诗中真实记录了蒙古灭金过程中北方农村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自身漂泊的无奈。
赏析
- 意象系统构建
- 灾难意象:”蝗旱”揭示生存危机
- 流亡意象:”伶俜十口”展现家庭困境
- 荒芜意象:”空村人去”写社会崩溃
- 跋涉意象:”驱车上太行”强化流亡主题
- 艺术手法解析
- 时空对照:个人”还乡”与集体”人去”的对比
- 视听交融:”马嘶尘澒洞”与”雨淋浪”的感官冲击
- 反讽笔法:”姓字喧时辈”与”不救饥寒”的尖锐对比
- 递进结构:从灾情到家庭再到社会的层层展开
-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奠定乱世基调,点明流亡处境
- 颔联:揭示名实矛盾,凸显知识分子无力感
- 颈联:通过行军与空村对比,展现社会创伤
- 尾联:以”筋骸尽”与”上太行”的矛盾收束,余味无穷
- 语言艺术特色
- 炼字精准:”澒洞”写尘土,”淋浪”状雨水
- 对仗创新:”行帐”对”空村”,突破传统工对
- 节奏顿挫:平仄交替,模拟跋涉艰辛
- 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呈现乱世图景
评价
- 明·王世贞:”遗山此作,字字血泪,可作金亡实录”(《艺苑卮言》)
- 清·赵翼:”‘河平千里筋骸尽’,七字写尽乱离之惨”(《瓯北诗话》)
- 近代·陈寅恪:”元好问乱离诗,史料价值与杜甫等观”(《元白诗笺证稿》)
- 现代·钱钟书:”‘更欲驱车上太行’,以个人行迹写时代流徙,史笔诗心”(《谈艺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