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京父

元好问

先公藻鉴识终童,曾拔昆山玉一峰。
不见连城沽白璧,早闻烈火燎黄琮。
重围急变纷纷口,九地忠魂耿耿胸。
欲吊南云无觅处,士林能不泣相逢。

拼音

xiān gōng zǎo jiàn shí zhōng tóng,céng bá kūn shān yù yī fēng。
bù jiàn lián chéng gū bái bì,zǎo wén liè huǒ liáo huáng cóng。
zhòng wéi jí biàn fēn fēn kǒu,jiǔ dì zhōng hún gěng gěng xiōng。
yù diào nán yún wú mì chù,shì lín néng bù qì xiāng féng。

注释

  1. 冀京父:金末忠臣,生平不详
  2. 藻鉴:品评鉴别人才
  3. 终童:汉代终军,年少成名,此处喻冀京父
  4. 昆山玉:昆仑山美玉,喻杰出人才
  5. 黄琮:黄色玉器,象征忠贞
  6. 南云:南方之云,借指逝者

译文

先父慧眼识得你这少年英才,曾从昆仑群玉中独拔你一峰。
未及见你这连城白璧显价值,早已听闻忠烈如黄琮在烈火中永生。
危难时众人议论纷纷口舌杂,你九泉之下忠魂依旧赤诚满腔。
想祭奠你却找不到南去的云踪,士人相聚怎能不相对泣泪涟涟。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是元好问悼念金末忠臣冀京父的作品。诗中通过玉器意象赞美逝者的品格,表达了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和对金朝灭亡的哀思。

赏析

  1. 意象系统构建
  • 玉器意象:”昆山玉”、”白璧”、”黄琮”层层递进
  • 忠烈意象:”烈火燎”凸显壮烈牺牲
  • 空间意象:”九地”、”南云”构成生死对话
  • 群体意象:”士林”代表知识分子集体
  1. 艺术手法解析
  • 比喻连缀:以玉喻人贯穿全诗
  • 时空跳跃:从”先公藻鉴”到”九地忠魂”
  • 对仗创新:”重围”对”九地”,突破传统
  • 设问收束:”能不泣”增强感染力
  1.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追忆逝者早年才华
  • 颔联:痛惜其英年早逝
  • 颈联:赞颂其忠贞气节
  • 尾联:抒发群体哀思
  1. 语言艺术特色
  • 用典精当:”终童”暗喻年少有为
  • 炼字精准:”燎”字写尽忠烈
  • 音韵顿挫:平仄相间显沉郁
  • 含蓄深沉:借个体写群体命运

评价

  1. 明·胡应麟:”遗山此作,玉德比忠,古今绝唱”(《诗薮》)
  2. 清·赵翼:”‘烈火燎黄琮’五字,忠烈之气凛然”(《瓯北诗话》)
  3. 近代·王国维:”以玉喻节,遗山独得屈子遗意”(《人间词话》)
  4. 现代·缪钺:”借冀京父写金源士人气节,诗史也”(《元好问年谱》)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