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源

元好问

冀都事死东州祸,李翰林亡陕府兵。
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石苞本不容孙楚,黄祖安能贷祢衡!
同甲四人三横霣,此身虽在亦堪惊。

拼音

jì dū shì sǐ dōng zhōu huò,lǐ hàn lín wáng shǎn fǔ bīng。
fāng wèi sāo rén jiān chǔ xiē,gèng jìn shū kè duò qín kēng。
shí bāo běn bù róng sūn chǔ,huáng zǔ ān néng dài mí héng!
tóng jiǎ sì rén sān hèng yǔn,cǐ shēn suī zài yì kān jīng。

注释

  1. 李长源:金末文人,与元好问同科进士
  2. 冀都事:指冀禹锡,死于东州之乱
  3. 李翰林:指李汾,死于陕州兵变
  4. 楚些:《楚辞》句式,代指诗文
  5. 秦坑:秦始皇焚书坑儒
  6. 石苞、孙楚:西晋人物,喻不容于时
  7. 黄祖、祢衡:东汉人物,喻才士被害

译文

冀都事死于东州之乱,李翰林丧命陕府兵变。
正为文人注解楚辞,又见读书人堕入暴秦坑儒的劫难。
石苞本就不容孙楚,黄祖怎能宽恕祢衡!
同科四人三人横死,我虽幸存也心惊胆寒。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悼念同科进士李长源等友人。诗中通过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文人遭遇迫害的愤懑和对金朝灭亡的反思。

赏析

  1. 意象系统构建
  • 死亡意象:”死”、”亡”、”横霣”直指悲剧
  • 迫害意象:”秦坑”、”不容”、”安能贷”
  • 数字意象:”四人三横”强化惨烈
  • 历史意象:连用四组历史人物典故
  1. 艺术手法解析
  • 典故叠用:四组历史类比一气呵成
  • 今昔交织:现实惨剧与历史悲剧呼应
  • 对仗创新:”冀都事”对”李翰林”,突破传统
  • 数字震撼:”四人三横”凸显时代残酷
  1.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陈述友人惨死
  • 颔联:扩展至文人群体
  • 颈联:历史典故强化批判
  • 尾联:个人幸存者的震撼
  1. 语言艺术特色
  • 用典密集:八句用四典而不显堆砌
  • 炼字精准:”霣”(陨)字古雅而沉重
  • 节奏急促:短句连用显悲愤
  • 白描手法:如实记录死亡事件

评价

  1. 明·王世贞:”遗山此作,字字泣血,古今悼友诗第一”(《艺苑卮言》)
  2. 清·赵翼:”‘同甲四人三横霣’,以数字写痛,老杜遗法”(《瓯北诗话》)
  3. 近代·陈寅恪:”元好问以诗存史,此篇可证金末士人命运”(《元白诗笺证稿》)
  4. 现代·钱钟书:”连珠用典而不滞,遗山独步”(《谈艺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