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二首·其一

元好问

芳树春融绛蜡凝,春风寂寞掩柴荆。
画眉卢女娇无奈,龋齿孙娘笑不成。
已怕宿妆添蝶粉,更堪暖蕊闹蜂声。
一般疏影黄昏月,独爱寒梅恐未平。

拼音

fāng shù chūn róng jiàng là níng,chūn fēng jì mò yǎn chái jīng。
huà méi lú nǚ jiāo wú nài,qǔ chǐ sūn niáng xiào bù chéng。
yǐ pà sù zhuāng tiān dié fěn,gèng kān nuǎn ruǐ nào fēng shēng。
yī bān shū yǐng huáng hūn yuè,dú ài hán méi kǒng wèi píng。

注释

  1. 庚子岁:1240年,金亡后第六年
  2. 绛蜡:红烛,喻杏花
  3. 卢女:指莫愁女,善歌舞
  4. 孙娘:指孙寿,东汉梁冀之妻,以媚态著称
  5. 宿妆:隔夜的妆容
  6. 寒梅:与杏花对比,象征孤高

译文

春日的杏树如红烛凝蜡绽放,寂寞的春风轻掩着柴门荆扉。
像画眉的莫愁女娇媚却无奈,似龋齿的孙寿想笑却难展颜。
已担心夜妆沾染了蝴蝶粉痕,更不堪温暖花蕊招来蜂群喧闹。
同样是月下疏影横斜的景致,世人独爱寒梅对杏花未免不公。

背景

此诗作于1240年(庚子年),金朝灭亡后元好问隐居嵩山时期。诗中通过杏花与寒梅的对比,寄托了诗人对金朝的哀思和隐居生活的孤寂情怀。

赏析

  1. 意象系统构建
  • 花卉意象:”绛蜡”喻杏花,”寒梅”作对比
  • 人物意象:”卢女”、”孙娘”拟花态
  • 昆虫意象:”蝶粉”、”蜂声”添生机
  • 时间意象:”黄昏月”营造孤寂氛围
  1. 艺术手法解析
  • 拟人手法:以美女喻花,新颖别致
  • 对比反衬:杏花热闹与寒梅孤高
  • 视听通感:”闹蜂声”化视觉为听觉
  • 对仗精工:”画眉”对”龋齿”,”宿妆”对”暖蕊”
  1.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写杏花开放的环境
  • 颔联:以人拟花写杏花娇态
  • 颈联:转写杏花招蜂引蝶
  • 尾联:抒发对杏花遭遇的不平
  1. 语言艺术特色
  • 用词精准:”绛蜡”写花色,”掩”字传神
  • 音韵流转:押平声韵,婉转低回
  • 含蓄深沉:借花喻人,寄托遗民之思
  • 白描手法:如实描绘春日花事

评价

  1. 明·王世贞:”遗山咏物,此篇最见寄托”(《艺苑卮言》)
  2. 清·赵翼:”‘独爱寒梅恐未平’,七字为杏花鸣不平”(《瓯北诗话》)
  3. 近代·王国维:”以艳笔写寂怀,遗山独步”(《人间词话》)
  4. 现代·钱钟书:”拟人不落俗套,卢女孙娘之喻前无古人”(《谈艺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