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暂往西张

元好问

城隈细路入沙汀,絮帽冲风日再经。
岁歉村虚更荒恶,穷冬人影亦伶俜。
林烟漠漠鸦边暗,山骨棱棱雪外青。
四十年来此寒苦,冻吟犹记陇关亭。

拼音

chéng wēi xì lù rù shā tīng,xù mào chōng fēng rì zài jīng。
suì qiàn cūn xū gèng huāng è,qióng dōng rén yǐng yì líng pīng。
lín yān mò mò yā biān àn,shān gǔ léng léng xuě wài qīng。
sì shí nián lái cǐ hán kǔ,dòng yín yóu jì lǒng guān tíng。

注释

  1. 西张: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2. 城隈:城墙弯曲处
  3. 絮帽:棉帽
  4. 岁歉:年成不好
  5. 伶俜:孤独
  6. 陇关亭:甘肃陇山关隘,诗人曾游历之地

译文

城墙拐角的小路延伸向沙洲,
戴着棉帽顶风而行,这条路已走过多次。
荒年村落萧条更显凄凉,
严冬里孤零零的人影更显寂寥。
林间烟雾弥漫,鸦群飞处天色昏暗,
山石嶙峋,雪线之外露出青痕。
四十年来历经这般寒苦,
至今还记得在陇关亭受冻吟诗的情景。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严冬时节,元好问流寓他乡途中。诗中通过描写荒村冬景,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个人漂泊的感慨。

赏析

  1. 意象系统构建
  • 道路意象:”细路”、”沙汀”写漂泊
  • 气候意象:”穷冬”、”冻吟”显严寒
  • 荒村意象:”村虚”、”人影”绘凄凉
  • 山野意象:”林烟”、”山骨”状萧瑟
  1. 艺术手法解析
  • 白描手法:如实记录所见荒景
  • 今昔对比:四十年寒苦回忆
  • 对仗精工:”林烟”对”山骨”,”漠漠”对”棱棱”
  • 以景结情:冻吟记忆收束全篇
  1.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写旅途艰辛
  • 颔联:描写荒村惨状
  • 颈联:刻画自然萧瑟
  • 尾联:抒发人生感慨
  1. 语言艺术特色
  • 用词精准:”冲风”显行路艰难
  • 炼字传神:”棱棱”写山势嶙峋
  • 音韵顿挫:押平声韵,沉郁低回
  • 含蓄深沉:民生之苦寓于景中
  1. 深层意蕴探讨
  • 时间意识:”四十年”跨度凸显人生沧桑
  • 空间体验:从城隈到陇关的空间跳跃
  • 身体感知:通过”冻吟”强化寒苦体验
  • 历史反思:荒村景象暗喻时代悲剧

评价

  1. 明·王世贞:”遗山纪行,此篇最见民瘼”(《艺苑卮言》)
  2. 清·赵翼:”‘山骨棱棱雪外青’,七字尽得寒冬神韵”(《瓯北诗话》)
  3. 近代·陈垣:”以荒村写亡国惨状,遗山诗史也”(《元西域人华化考》)
  4. 现代·缪钺:”冻吟记忆,写尽遗民身心之苦”(《元好问年谱》)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