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春风盛物华,天津云锦赤城霞。
轻舟矮马追随远,翠幕青旗笑语哗。
化国楼台隔瀛海,吴儿洲渚记仙家。
山斋此日肠堪断,寂寞铜瓶对杏花。
拼音
shàng yuàn chūn fēng shèng wù huá,tiān jīn yún jǐn chì chéng xiá。
qīng zhōu ǎi mǎ zhuī suí yuǎn,cuì mù qīng qí xiào yǔ huá。
huà guó lóu tái gé yíng hǎi,wú ér zhōu zhǔ jì xiān jiā。
shān zhāi cǐ rì cháng kān duàn,jì mò tóng píng duì xìng huā。
注释
- 壬子:1252年,金亡后十八年
- 上苑:皇家园林
- 天津:银河,喻汴河
- 化国:教化昌明之国
- 吴儿:江南人
- 铜瓶:插花铜器
译文
遥想当年皇家园囿中,春风骀荡万物芳华,汴河如银河铺锦,云霞似赤城流彩。
轻舟悠悠,矮马嘚嘚,追随游人远去,翠幕低垂,青旗招展,处处笑语喧哗。
那礼乐昌明的故国楼台,已远隔茫茫瀛海,江南游子只道这里是神仙窟宅。
如今山斋独坐,怎不叫人愁肠寸断,寂寞铜瓶中,空对着几枝零落的杏花。
背景
此诗作于1252年(壬子年)寒食节,金朝灭亡已十八年。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孤寂,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作为遗民的悲凉心境。
赏析
- 意象系统构建
- 繁华意象:”上苑”、”云锦”忆往昔
- 游春意象:”轻舟”、”翠幕”写盛况
- 仙家意象:”瀛海”、”仙家”喻失落
- 孤寂意象:”山斋”、”铜瓶”写现状
- 艺术手法解析
- 今昔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寂寞
- 空间跳跃:从苑囿到山斋
- 对仗精工:”轻舟”对”翠幕”,”化国”对”吴儿”
- 以景结情:杏花铜瓶收束全篇
-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追忆京城春色
- 颔联:回想游春盛况
- 颈联:感叹故国远隔
- 尾联:抒发今日孤寂
- 语言艺术特色
- 用词精准:”盛”字写春意盎然
- 炼字传神:”隔”字显距离之遥
- 音韵顿挫:平仄相间显情感起伏
- 含蓄深沉:亡国之痛寓于景物
- 深层意蕴探讨
- 记忆重构:通过春景唤起历史记忆
- 空间政治:”隔瀛海”的领土意识
- 物是人非:铜瓶杏花的永恒与变迁
- 身份认同:遗民视角下的节令感受
评价
- 明·胡应麟:”遗山寒食诗,此篇最见凄婉”(《诗薮》)
- 清·赵翼:”‘寂寞铜瓶对杏花’,七字写尽遗民孤怀”(《瓯北诗话》)
- 近代·王国维:”以杏花写亡国之痛,遗山独步”(《人间词话》)
- 现代·缪钺:”铜瓶杏花之对,古今节令诗绝唱”(《元好问年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