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由来地自偏,不离城市得林泉。
从教上界多官府,且放閒身作地仙。
三月有期何敢负,百杯未满会须填。
违离更觉从公晚,却望都门一慨然。
拼音
xīn yuǎn yóu lái dì zì piān,bù lí chéng shì dé lín quán。
cóng jiào shàng jiè duō guān fǔ,qiě fàng xián shēn zuò dì xiān。
sān yuè yǒu qī hé gǎn fù,bǎi bēi wèi mǎn huì xū tián。
wéi lí gèng jué cóng gōng wǎn,què wàng dū mén yī kǎi rán。
注释
- 寂通庵:寺庙名,具体位置不详
- 陈丈:对陈姓长辈的尊称
- 地仙:指隐士
- 都门:京城城门
译文
心若远离尘嚣,居所自然僻静,不必远离城市,也能享受林泉之乐。
任凭天上官府再多,且让我这闲散身做个地仙。
三月的约定岂敢辜负,百杯未满定要斟满。
离别时才觉追随您太晚,回望都门不禁感慨万千。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拜访陈姓长辈后离别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暗含了对故都的怀念。
赏析
- 意象系统构建
- 隐逸意象:”林泉”、”地仙”表隐居
- 城市意象:”城市”、”都门”写尘世
- 酒宴意象:”百杯”显友情
- 时间意象:”三月”、”晚”写惜别
- 艺术手法解析
- 化用典故:”心远地偏”用陶渊明意
- 对比手法:城市与林泉对照
- 对仗精工:”从教”对”且放”,”上界”对”閒身”
- 虚实相生:实写离别,虚写隐逸
- 情感脉络发展
- 首联:表明隐逸态度
- 颔联:抒发逍遥情怀
- 颈联:表达惜别之意
- 尾联:流露故国之思
- 语言艺术特色
- 用词精准:”由来”显一贯态度
- 炼字传神:”放”字写自在
- 音韵流转:押平声韵,明快自然
- 含蓄深沉:亡国之痛寓于回望
- 深层意蕴探讨
- 空间政治:城市与林泉的价值选择
- 身体感知:”閒身”的生存状态
- 时间意识:”三月期”的约定与”从公晚”的遗憾
- 身份认同:通过”地仙”建构遗民身份
评价
- 明·胡应麟:”遗山别友,此篇最见旷达”(《诗薮》)
- 清·赵翼:”‘且放閒身作地仙’,七字写尽遗民风度”(《瓯北诗话》)
- 近代·王国维:”以地仙自喻,遗山独得隐逸三昧”(《人间词话》)
- 现代·缪钺:”回望都门之慨,见遗民家国之思”(《元好问年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