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高槐驿路长,岭头萧寺俯朝阳。
定知绝顶有佳处,聊与瘦藤寻上方。
千里好风随野色,一轩空翠聚山光。
道人底是怜行役,不惜禅床坐午凉。
拼音
lǐng wài gāo huái yì lù cháng,lǐng tóu xiāo sì fǔ zhāo yáng。
dìng zhī jué dǐng yǒu jiā chù,liáo yǔ shòu téng xún shàng fāng。
qiān lǐ hǎo fēng suí yě sè,yī xuān kōng cuì jù shān guāng。
dào rén dǐ shì lián xíng yì,bù xī chán chuáng zuò wǔ liáng。
注释
- 陶唐山:具体位置待考
- 萧寺:佛寺别称
- 瘦藤:指手杖
- 底是:确实是
译文
山岭之外高大的槐树映衬着漫长驿路,山巅佛寺俯瞰着初升朝阳。
早知绝顶必有绝佳景致,姑且拄着藤杖向上攀登。
千里和风追随着原野的翠色,一室空明汇聚了山间的灵光。
寺中道人确是怜悯我这行旅之人,慷慨让我在禅床上享受午间清凉。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行旅途中登临陶唐山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山寺的清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款待的感激之情。
赏析
- 登山过程的生动记录
“瘦藤寻上”的攀登细节。这种行旅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与苏轼”芒鞋青竹杖”的登山描写相似。 - 山寺景色的层次展现
“千里风色”的远景与”一轩山光”的近景。这种空间处理,较之平面描写更富立体感,体现金代山水诗的构图意识。 - 人情温暖的含蓄表达
“道人怜行”的感激。这种情感抒发,较之直接言谢更显含蓄,反映诗人”温柔敦厚”的诗教修养。 - 语言风格的清新生动
“高槐驿路”的简劲,”空翠山光”的澄明,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王维的清雅,又带有北方文学的爽朗。 - 结构布局的由外及内
前四句写登山,后四句转入寺感受。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变化,体现”移步换景”的传统手法。
评价
- 元好问评:”‘聚山光’三字,写尽禅房幽趣”(《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王右丞《过香积寺》清远之致”(《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坐午凉’,悠然自得”(《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