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河

蔡珪

清漳节物似清江,不复莼鲈梦故乡。
历下果能留太白,镜湖端是属知章。
身随客路常岑寂,心与沙鸥共渺茫。
尚困马蹄三百里,小舟聊与过沧浪。

拼音

qīng zhāng jié wù sì qīng jiāng,bù fù chún lú mèng gù xiāng。
lì xià guǒ néng liú tài bái,jìng hú duān shì shǔ zhī zhāng。
shēn suí kè lù cháng cén jì,xīn yǔ shā ōu gòng miǎo máng。
shàng kùn mǎ tí sān bǎi lǐ,xiǎo zhōu liáo yǔ guò cāng láng。

注释

  1. 清漳:漳河上游支流
  2. 莼鲈:莼菜鲈鱼,典出张翰思乡
  3. 太白:李白
  4. 知章:贺知章
  5. 沧浪:指河水

译文

漳河两岸的风物宛如江南清江,却不再像张翰那样梦见莼菜鲈鱼思念故乡。
如果当年历下真能留住诗仙李白,镜湖终究还是属于贺知章这样的归客。
我这漂泊之身常感旅途孤寂,一颗心却与沙鸥共舞在苍茫水天间。
马背上还有三百里疲惫路程,且让我换乘一叶小舟,悠然渡过这沧浪清波。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行至广河(今河北境内)时所作。诗中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1. 典故运用的巧妙自然
    “莼鲈”与”镜湖”的思乡隐喻。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生硬引用更显文雅,与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的典故化用相似。
  2. 行旅孤寂的深刻表达
    “身寂”与”心茫”的虚实对照。这种情感描写,较之直接抒情更富层次,反映金代使臣的典型心境。
  3. 空间转换的艺术处理
    “三百里”的陆路与”沧浪”的水程。这种空间构思,较之单一描写更富变化,体现”金源文派”的艺术表现力。
  4. 语言风格的清旷疏朗
    “节物似”的明快,”共渺茫”的空灵,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苏轼的疏放,又带有北方文学的刚健。
  5. 结构布局的今昔交织
    前四句用典抒怀,后四句写现实行旅。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历史纵深感,体现”以古观今”的创作思维。

评价

  1. 元好问评:”‘共渺茫’三字,写尽宦游况味”(《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苏子瞻《游金山寺》跌宕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过沧浪’,去住两忘”(《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