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洛中

蔡珪

水北酴醾半欲芳,长条十丈更馀长。
春风得得怜羁客,借与窗栊六日香。

拼音

shuǐ běi tú mí bàn yù fāng,cháng tiáo shí zhàng gèng yú cháng。
chūn fēng dé dé lián jī kè,jiè yǔ chuāng lóng liù rì xiāng。

注释

  1. 酴醾:荼蘼花,春末夏初开放
  2. 得得:特地,唐人口语
  3. 窗栊:窗户
  4. 羁客:漂泊之人

译文

洛水北岸的荼蘼花半开未放,
柔长的枝条垂挂十丈有余。
春风特地怜惜我这漂泊之客,
将六日的芬芳借到我的窗前。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初到洛阳时所作。诗中通过荼蘼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羁旅中的孤寂和对春光的珍视。

赏析

  1. 春景描写的细腻生动
    “半欲芳”的含苞待放与”十丈长”的枝条垂挂。这种细节描写,较之概念化写景更显真切,与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观察力相似。
  2. 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春风”怜客”与”借香”的拟人。这种艺术处理,较之直接抒情更富诗意,反映金代诗歌的婉约倾向。
  3. 羁旅情怀的含蓄表达
    “六日香”的短暂与”羁客”的漂泊。这种情感抒发,较之直白言说更显深沉,体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4.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得得”的口语化,”半欲芳”的白描,形成明快自然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北宋小品的清新,又带有北方文学的直率。
  5. 结构布局的由景入情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种结构,较之情景混杂更显章法,体现”即景生情”的传统手法。

评价

  1. 元好问评:”‘六日香’三字,写尽春光短暂”(《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杨诚斋活法”(《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借窗香’,余韵悠然”(《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