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

蔡珪

西风绝境抚孤松,千里川原四望通。
但怪林梢看鸟背,不知身到碧云中。

拼音

xī fēng jué jìng fǔ gū sōng,qiān lǐ chuān yuán sì wàng tōng。
dàn guài lín shāo kàn niǎo bèi,bù zhī shēn dào bì yún zhōng。

注释

  1. 闾山:医巫闾山,在今辽宁
  2. 绝境:极高处
  3. 鸟背:鸟的背部(从高处俯视)

译文

西风中独立山巅轻抚孤松,
千里平原尽收眼底一览无空。
正诧异为何能从树梢看见鸟背,
才惊觉自己已置身碧云之中。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游历医巫闾山时所作。诗中通过登高望远的体验,展现了北方山川的壮阔和诗人的超然心境。

赏析

  1. 空间感知的奇妙表达
    “看鸟背”与”到云中”的视角转换。这种空间描写,较之平面写景更富新意,与李白”举手扪星辰”的夸张异曲同工。
  2. 登高体验的生动记录
    从”抚孤松”的实感到”身入云”的幻境。这种体验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受。
  3. 顿悟意趣的含蓄传达
    “但怪”到”不知”的心理过程。这种情感表达,较之直接言说更显文人雅趣,反映金代山水诗的理趣倾向。
  4. 语言风格的清新明快
    “四望通”的豁达,”碧云中”的空灵,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王维的清雅,又带有北方文学的爽朗。
  5. 结构布局的由实入虚
    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转幻觉。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即景生悟”的构思特点。

评价

  1. 元好问评:”‘到云中’三字,写尽登临真趣”(《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王右丞《终南山》远韵”(《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碧云中’,悠然神远”(《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