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山下村落

蔡珪

闾山尽处十三山,溪曲人家画幅间。
何日秋风半篙水,小舟容我一蓑閒。

拼音

lǘ shān jìn chù shí sān shān,xī qū rén jiā huà fú jiān。
hé rì qiū fēng bàn gāo shuǐ,xiǎo zhōu róng wǒ yī suō xián。

注释

  1. 十三山:在今辽宁锦县东
  2. 溪曲:溪流弯曲处
  3. 半篙水:水深半篙(约一尺)
  4. 一蓑:一件蓑衣,指简朴生活

译文

医巫闾山的尽头是十三山,
溪流弯处的人家如嵌在画幅中间。
何时能趁秋风起时,在水深半篙的溪上,
让一叶小舟载着我这披蓑衣的闲人?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途经辽东十三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北方山村如画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1. 北方山水的诗意呈现
    “溪曲人家”与”画幅”的比喻。这种景物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意境,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北方山水意境相通。
  2.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一蓑闲”的简朴生活向往。这种情感抒发,较之含蓄暗示更显力度,反映金代汉族文人的典型心态。
  3. 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
    前两句实写眼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愿。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想象空间,体现”以虚衬实”的传统手法。
  4.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画幅间”的明快,”半篙水”的精准,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杨万里的活泼,又带有北方文学的质朴。
  5. 季节意象的巧妙运用
    “秋风”与”半篙”的组合。这种季节描写,较之单纯写景更富时令感,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评价

  1. 元好问评:”‘一蓑闲’三字,写尽江湖之志”(《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闲闲此作,得陆放翁《舟中作》清远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容我闲’,去住之情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