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蔡珪

陌上歌声枕上听,秋千梧影两亭亭。
春风三月正花好,晓日一竿初酒醒。

拼音

mò shàng gē shēng zhěn shàng tīng,qiū qiān wú yǐng liǎng tíng tíng。
chūn fēng sān yuè zhèng huā hǎo,xiǎo rì yī gān chū jiǔ xǐng。

注释

  1. 陌上:田间小路
  2. 亭亭:直立美好貌
  3. 一竿:指日上三竿

译文

田间小路的歌声传到枕畔,
秋千与梧桐的影子双双挺立。
三月春风里百花正盛,
旭日初升时才从酒醉中醒来。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暮春,蔡圭闲居时所作。诗中通过暮春清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赏析

  1. 视听交融的艺术表现
    “歌声听”与”梧影看”的感官交织。这种描写手法,较之单一写景更富层次感,与王维”竹喧归浣女”的多感官描写相似。
  2. 春晨意象的精准捕捉
    “三月花好”与”一竿酒醒”的季候特征。这种细节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反映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
  3. 闲适心境的含蓄表达
    “枕上听歌”与”初酒醒”的慵懒。这种情感抒发,较之直接言说更显文人雅趣,体现金代文人的生活情调。
  4. 语言风格的清新明快
    “两亭亭”的叠词,”一竿”的口语化,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杨万里的活泼,又带有北方文学的爽朗。
  5. 结构布局的动静相生
    前两句写动态(歌声)与静景(影亭),后两句转时令与状态。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变化,体现”即景成趣”的构思特点。

评价

  1. 元好问评:”‘初酒醒’三字,写尽春晨真趣”(《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风味”(《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一竿醒’,悠然自得”(《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