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曲七首·其三

蔡珪

纤叶斜横蜀柳条,拂成风思自妖娆。
元和才子才犹拙,只对春风咏舞腰。

拼音

xiān yè xié héng shǔ liǔ tiáo,fú chéng fēng sī zì yāo ráo。
yuán hé cái zǐ cái yóu zhuō,zhǐ duì chūn fēng yǒng wǔ yāo。

注释

  1. 蜀柳:四川柳树,以枝条柔美著称
  2. 风思:风情
  3. 元和才子: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等
  4. 舞腰:指柳枝如舞女细腰

译文

纤细的柳叶斜横在蜀地柳枝上,
轻拂成风情万种的妖娆姿态。
元和年间的才子们文笔仍嫌笨拙,
只能对着春风吟咏这如舞腰的柳条。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是蔡圭《画眉曲》组诗的第三首。诗中借咏柳抒怀,暗含对唐代诗人的品评。

赏析

  1. 柳姿描写的传神刻画
    “斜横”与”拂成”的动态捕捉。这种景物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生动,与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咏柳笔法相似。
  2. 诗学批评的含蓄表达
    “才犹拙”的委婉评价。这种艺术见解表达,较之直接议论更显文人风范,反映金代文人对唐诗的继承与反思。
  3. 双重意象的巧妙并置
    “柳如腰”与”咏舞腰”的关联。这种意象处理,较之单一描写更富联想空间,暗合”楚王好细腰”的文学传统。
  4. 语言风格的清丽典雅
    “妖娆”的柔美,”咏舞腰”的含蓄,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李商隐的婉约,又带有北方文学的爽朗。
  5. 结构布局的由物及人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转诗人。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思想性,体现”托物言志”的传统手法。

评价

  1. 元好问评:”‘咏舞腰’三字,写尽咏物诗三昧”(《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蔡正甫此作,得李义山《柳》诗神理”(《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春风咏’,见诗人托兴之微”(《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