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夏氏不无衅)

蔡珪

夏氏不无衅,作孽生妖龙。
苍姬丁衰期,玄鼋游后宫。
天心未悔祸,坠此文武功。
檿弧漏天网,哲妇䲭袅同。
狂童一何愚,巧言惟尔从。
殷鉴不云远,覆车还蹈踪。
坐令周南诗,悲入黍离风。
君看后庭曲,曾笑骊山烽。

拼音

xià shì bù wú xìn,zuò niè shēng yāo lóng。
cāng jī dīng shuāi qī,xuán yuán yóu hòu gōng。
tiān xīn wèi huǐ huò,zhuì cǐ wén wǔ gōng。
yǎn hú lòu tiān wǎng,zhé fù chī niǎo tóng。
kuáng tóng yī hé yú,qiǎo yán wéi ěr cóng。
yīn jiàn bù yún yuǎn,fù chē hái dǎo zōng。
zuò lìng zhōu nán shī,bēi rù shǔ lí fēng。
jūn kàn hòu tíng qǔ,céng xiào lí shān fēng。

注释

  1. 夏氏:夏朝
  2. 苍姬:周朝
  3. 玄鼋:黑色大鳖,喻祸患
  4. 檿弧:桑木弓(典出《左传》)
  5. 哲妇:聪明妇人(典出《诗经》)
  6. 骊山烽: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译文

夏朝并非没有祸端,孽龙降生作乱人间。
周朝正值衰败之时,玄鼋竟在后宫游走。
上天尚未悔悟降祸,让这文治武功陨落。
桑弓疏漏天网恢恢,聪明妇人如鸱枭同流。
那狂童何等愚昧,只听从你的巧言令色。
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却仍重蹈覆辙。
致使《周南》的雅乐,沦为《黍离》的悲风。
你看那后庭的乐曲,曾嘲笑骊山的烽火。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蔡圭读史有感而作。诗中通过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典故,寄托了对金朝政治的隐忧。

赏析

  1. 历史镜鉴的深刻揭示
    “殷鉴不远”与”覆车蹈踪”的警示。这种历史思考,较之单纯咏史更显深度,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讽喻相似。
  2. 典故运用的密集精准
    连用”妖龙””玄鼋””檿弧”等典故。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生硬堆砌更显学识,反映诗人”以学为诗”的创作特点。
  3. 批判锋芒的含蓄表达
    “狂童愚”与”巧言从”的影射。这种讽喻手法,较之直接抨击更显文人风骨,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4.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坠武功”的沉重,”悲黍离”的苍凉,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杜甫的沉郁,又带有北方文学的刚劲。
  5. 结构布局的由古及今
    前八句咏史,后四句转现实感慨。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现实性,体现”以史鉴今”的构思特点。

评价

  1. 元好问评:”‘悲黍离’三字,写尽亡国之痛”(《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闲闲此作,得杜樊川《咏史》笔意”(《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笑烽火’,见诗人忧世之深”(《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