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戎昱诗有作二首·其二

蔡珪

来时西郊林,木末秋未老。
借箸数归日,乃复见冬杪。
心驰倚门望,望我绵绵道。
惭愧戎子诗,在家贫亦好。

拼音

lái shí xī jiāo lín,mù mò qiū wèi lǎo。
jiè zhù shǔ guī rì,nǎi fù jiàn dōng miǎo。
xīn chí yǐ mén wàng,wàng wǒ mián mián dào。
cán kuì róng zǐ shī,zài jiā pín yì hǎo。

注释

  1. 木末:树梢
  2. 借箸:借用筷子(计算)
  3. 冬杪:冬末
  4. 戎子:唐代诗人戎昱

译文

来时西郊的树林,树梢上秋意尚浅。
用筷子计算归期,转眼已到冬末。
心已飞向倚门而望的人,遥想她望我归来的漫长道路。
惭愧啊戎昱的诗句,”在家贫亦好”说得真对。

背景

此诗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是蔡圭读戎昱诗后的第二首和作。诗中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戎昱”安贫乐道”思想的认同。

赏析

  1. 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
    “秋未老”到”冬杪”的季节转换。这种时间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与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的敏锐观察相似。
  2. 思乡情感的真挚表达
    “倚门望”与”绵绵道”的虚实相生。这种情感抒发,较之直接倾诉更富艺术性,反映金代使臣的典型心态。
  3. 前人诗意的巧妙回应
    “在家贫好”的化用。这种互文手法,较之简单引用更显自然,体现诗人”以古为师”的创作态度。
  4. 语言风格的简淡含蓄
    “数归日”的日常,”绵绵道”的悠长,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韦应物的淡远,又带有北方文学的质朴。
  5. 结构布局的时空交织
    前四句写时间流逝,后四句转空间思念。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即事抒怀”的构思特点。

评价

  1. 元好问评:”‘贫亦好’三字,写尽宦游心事”(《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后二句得戎昱《长安秋夕》真味”(《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贫亦好’,去住之情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