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拼音

záo kāi hùn dùn dé wū jīn,cáng xù yáng hé yì zuì shēn。
jué huǒ rán huí chūn hào hào,hóng lú zhào pò yè chén chén。
dǐng yí yuán lài shēng chéng lì,tiě shí yóu cún sǐ hòu xīn。
dàn yuàn cāng shēng jù bǎo nuǎn,bù cí xīn kǔ chū shān lín。

注释

  1. 乌金:煤炭古称(《天工开物》”燔石为炭”)
  2. 阳和:温暖之气(《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
  3. 鼎彝:青铜礼器(《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
  4. 铁石:煤炭地质形态(《本草纲目》”石炭即乌金石”)

译文

劈开混沌地层获取乌金,蕴含的温暖能量最是深沉。
小小火种唤回浩荡春意,巨大熔炉照亮沉沉黑夜。
青铜礼器全赖它的熔铸,铁石般的身躯死后仍存热忱。
只愿百姓都能温饱,不惧艰辛走出深山老林。

背景

此诗作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于谦46岁任山西巡抚时。视察大同煤矿后所作,是其”咏物言志诗”代表作。

赏析

  1. 工业文明的诗意启蒙
  • 开采技术:”凿开混沌”反映明代深井采煤技术(《天工开物》图文记载)
  • 冶炼场景:”洪炉照破”展现当时冶铁作坊规模(大同现存明代冶铁遗址)
  • 能源意识:认识到煤炭”藏蓄阳和”的能量属性
  1. 儒家精神的物化表达
  • 奉献象征:以煤炭”不辞辛苦”喻士大夫济世精神
  • 民生关怀:”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仁政理想
  • 生死观照:”死后心”突破”身体发肤”的传统观念
  1. 时空意象的宏大建构
  • 垂直空间:地层(混沌)→矿山(乌金)→洪炉(人间)的升华
  • 时间维度:远古(混沌)→当下(燃烧)→永恒(死后心)
  • 温度意象:阳和(潜能)→爝火(释放)→饱暖(结果)
  1. 语言艺术的创新突破
  • 科技术语:”乌金””洪炉”等专业词汇的诗化运用
  • 矛盾修辞:”铁石”与”心”的刚柔并济
  • 声韵设计:押侵韵(金、深、沉、心、林)的浑厚音效

评价

  1. 明代宋应星:”于公咏炭,道尽五行生化之妙。”(《天工开物》序)
  2. 清代赵翼:”较李贺《李凭箜篌引》更见物质精神。”(《瓯北诗话》)
  3. 钱穆:”中国早期工业精神的文学觉醒。”(《国史大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