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拼音

dú xiě chāng pú zhú yè bēi,péng chéng fāng cǎo tà chū huí。
qíng zhī bù xiàng ōu jiāng sǐ,zhōu jí hé láo diào qū lái。

注释

  1. 午日:端午节(《荆楚岁时记》载)
  2. 处州:明代处州府(今浙江丽水)
  3. 瓯江:浙江南部主要河流
  4. 吊屈:祭祀屈原(《续齐谐记》载)

译文

独自描绘菖蒲竹叶杯,踏青归来满城芳草香。
明知不会在瓯江殉节,何必劳师动众赛舟吊屈原?

背景

此诗作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汤显祖45岁任遂昌知县时。为禁止端午龙舟竞渡而作,是其”移风易俗诗”代表作。

赏析

  1. 节日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 传统元素:菖蒲、竹叶杯(粽)、竞渡(屈原祭祀)
  • 创新表达:”独写”的个人视角替代群体狂欢
    “踏初回”的静态观赏替代动态竞渡
  1. 治理理念的诗意表达
  • 空间对照:”蓬城芳草”(自然)与”瓯江竞渡”(人文)
  • 逻辑论证:
    “情知不向瓯江死”(因地置疑)
    “何劳吊屈来”(因俗制宜)
  1. 文化批判的深层意蕴
  • 对形式主义祭祀的反思:指出丽水与汨罗的地理差异
  • 对民俗改革的温和倡导:用”芳草踏青”替代危险竞渡
  1. 语言艺术的独特创造
  • 双关运用:”死”字既指屈原投江,又暗含竞渡溺亡风险
  • 用典创新:反用”吊屈”传统,体现务实精神
  • 声韵设计:灰韵(杯、回、来)的柔和音色消解禁令的刚性
  1. 明代地方治理的诗性见证
  • 反映知县移风易俗的职责
  • 展现儒家”因俗而治”的变通
  • 记录端午习俗的地域差异

评价

  1. 明代沈德符:”临川(汤显祖)理政诗,具见经世之才。”(《万历野获编》)
  2. 清代袁枚:”较韩愈《鳄鱼文》更见人文关怀。”(《随园诗话》)
  3. 钱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诗化表达。”(《国史大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