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菊江亭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拼音

zhàng lǚ xiāo yáo wǔ liǔ páng,yī cí dú shàn jìn wén zhāng。
huáng huā běn shì wú qíng wù,yě gòng xiān shēng wǎn jié xiāng。

注释

  1. 菊江亭:陶渊明纪念建筑(《明一统志》载彭泽县古迹)
  2. 五柳: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
  3. 一辞:指《归去来兮辞》(萧统《文选》列为”晋文之冠”)
  4. 晚节:晚年节操(《晋书·陶潜传》”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译文

拄杖漫步五柳树旁,一篇辞赋冠绝晋代文章。
菊花本是自然植物,却也伴随先生晚节流芳。

背景

此诗作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48岁任兵部侍郎时。巡视长江防务途经彭泽县(今江西九江)所作,是其”咏史抒怀诗”代表作。

赏析

  1. 双重人格的镜像书写
  • 陶渊明符号:”五柳”(隐逸)、”一辞”(文采)、”黄花”(气节)
  • 自我投射:通过”杖履逍遥”暗示向往归隐的内心矛盾
  • 古今对话:以”共”字连接晋明两代士人精神
  1. 咏物艺术的创新表达
  • 黄花拟人:突破”采菊东篱”传统,赋予菊花道德人格
  • 物我关系:从”无情物”到”共晚节”的升华过程
  • 色彩象征:黄色既指菊花,也喻指儒家正道(《论语》”恶紫夺朱”)
  1. 明代士风的精神折射
  • 出处困境:反映”土木堡之变”前官员的隐仕矛盾
  • 文治理想:”独擅晋文章”暗含对武功过盛文治不足的忧虑
  • 气节坚守:借”晚节香”表明政治立场
  1. 语言锤炼的典范之作
  • 用典密度:四句含三典(五柳、晋文、晚节)而无堆砌感
  • 虚词运用:”本””也”的转折形成诗意递进
  • 声韵设计:押阳韵(旁、章、香)的明亮音色呼应主题

评价

  1. 明代李东阳:”忠肃咏陶,二十字中自见风骨。”(《怀麓堂诗话》)
  2. 清代沈德潜:”较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更得神髓。”(《明诗别裁》)
  3. 陈寅恪:”明代理学气节观的诗化呈现。”(《柳如是别传》)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