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宿

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拼音

jì lì qiū jiāng yú huǒ xī,qǐ kàn cán yuè yìng lín wēi。
bō guāng shuǐ niǎo jīng yóu sù,lù lěng liú yíng shī bù fēi。

注释

  1. 寂历:寂静(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残月:黎明前的月亮(《诗经·小雅》”月出皎兮”)
  3.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

译文

寂静的秋江渔火稀疏,起身看见残月映林微光。
波光惊动仍栖宿的水鸟,寒露打湿不再飞舞的流萤。

背景

此诗作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51岁隐居临川时。秋夜泛舟抚河所作,是其”山水禅意诗”代表作。

赏析

  1. 光影艺术的精微表现
  • 明暗对比:”渔火稀”的暖色光点与”残月微”的冷色光晕
  • 动静相生:”波光惊鸟”的瞬间动态与”流萤湿宿”的静态凝固
  • 色彩层次:渔火(红)→月光(白)→波光(银)→萤光(绿)的渐变
  1. 时间维度的巧妙设计
  • 时序推进:深夜(渔火)→黎明前(残月)→拂晓(露冷)
  • 生物钟暗示:水鸟”惊犹宿”的将醒未醒状态
  • 季节特征:”秋江””露冷”点明仲秋时令
  1. 禅意境界的深层建构
  • 感官净化:视觉(光)、触觉(冷)、听觉(寂)的纯粹体验
  • 物我关系: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若即若离的状态
  • 空寂之美:通过”稀””微””不”等否定词营造意境
  1. 语言锤炼的典范之作
  • 动词精准:”映”字表现月光穿透力,”湿”字传达露水重量
  • 句式创新:四句皆用”主谓宾”结构,形成节奏复沓
  • 声韵配合:押微韵(稀、微、飞)的轻细音色契合主题
  1. 明代文人画的诗意对应
  • 构图:近景(渔火)→中景(林木)→远景(波光)
  • 留白:”寂历”暗示的广阔江面
  • 笔墨:”残月映林”的淡墨渲染效果

评价

  1. 明代王思任:”二十字抵得一幅小米云山。”(《谑庵文饭小品》)
  2. 清代王士禛:”神韵派当奉此为圭臬。”(《渔洋诗话》)
  3. 朱光潜:”中国诗歌静观美学的巅峰之作。”(《诗论》)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