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忠武王祠

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拼音

pǐ mǎ nán lái dù zhè hé,biàn chéng gōng què yuǎn cuó é。
zhōng xīng zhū jiàng shuí jiàng dí,fù guó jiān chén zhǔ yì hé。
huáng yè gǔ cí hán yǔ jī,qīng shān huāng zhǒng bái yún duō。
rú hé yī bié zhū xiān zhèn,bù jiàn jiāng jūn zòu kǎi gē。

注释

  1. 浙河:钱塘江古称(《宋史·地理志》)
  2. 嵯峨:宫殿高大貌(班固《西都赋》”增盘嵯峨”)
  3. 朱仙镇:岳飞抗金要地(《宋史·岳飞传》)
  4. 凯歌:胜利乐曲(《周礼·春官》”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

译文

单骑南归渡过钱塘,汴梁宫阙遥望巍峨。
中兴将领何人降敌?误国奸臣主导议和。
古祠黄叶积满寒雨,青山孤冢缭绕白云。
为何自朱仙镇一别,再不见将军凯旋歌声?

背景

此诗作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于谦52岁任兵部尚书时。巡视杭州岳飞祠有感而作,借古讽今批判”土木堡之变”后的议和派,是其”咏史讽喻诗”代表作。

赏析

  1. 时空结构的精心设计
  • 地理跨越:钱塘江(现)→汴梁宫(昔)→朱仙镇(史)的时空跳跃
  • 视觉层次:近景(匹马)→中景(宫阙)→远景(荒冢)的景深推移
  • 历史回声:以”不见凯歌”暗讽当代也缺岳飞般的将领
  1. 政治隐喻的深刻表达
  • “匹马南来”:双关自己奉诏勤王与岳飞被迫班师
  • “主议和”:直指当时主张与瓦剌议和的徐有贞等
  • “黄叶寒雨”:象征景泰帝即位后的艰难时局
  1. 对仗艺术的巅峰体现
  • 工对范例:”古祠寒雨”对”荒冢白云”,”诸将降敌”对”奸臣议和”
  • 数字对:”一别”(时间)与”不见”(结果)的因果呼应
  • 声色配置:视觉(黄叶、白云)与听觉(凯歌)的感官交响
  1. 明代士人精神的诗化呈现
  • 历史担当:通过质问”谁降敌”表达主战立场
  • 气节追求:”不见凯歌”体现对胜利的执着
  • 鉴古观今:借南宋教训警示当代

评价

  1. 明代李东阳:”于公此作,气吞幽蓟,笔抉风云。”(《怀麓堂诗话》)
  2. 清代赵翼:”较陆游’王师北定’更见沉痛。”(《瓯北诗话》)
  3. 陈寅恪:”土木堡之变的诗史镜鉴。”(《柳如是别传》)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