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也有云山开百里,都无城郭凑千家。
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
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
拼音
píng chāng sì jiàn bì tóng huā,yī shuì sān cān liǎng fàng yá。
yě yǒu yún shān kāi bǎi lǐ,dōu wú chéng guō còu qiān jiā。
cháng qiáo yè yuè gē xié jiǔ,pì wù chūn fēng chàng cǎi chá。
jí shì biàn chéng péng zé lǐ,hé xū guī qù shuō sāng má。
注释
- 平昌:浙江遂昌县(汤显祖时任知县)
- 放衙:官员下班(《宋史·职官志》载)
- 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 桑麻:田园生活(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
在遂昌四度见到碧绿桐花,每日一觉三餐两次退衙。
这里有延展百里的云山美景,却无千家聚集的繁华城郭。
长桥夜月下携酒高歌,僻静山坞中采茶对唱。
此地便是当代彭泽田园,何必学陶潜归隐才谈农事?
背景
此诗作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汤显祖46岁任遂昌知县时。寄赠友人孙世行、吕玉绳,展现其”吏隐”生活,是其”田园宦游诗”代表作。
赏析
- 时空意象的精心设计
- 时间维度:
• “四见碧桐花”:四年的任期流转
• “一睡三餐”:日常生活的节奏韵律
• “夜月/春风”:昼夜与季节的交织 - 空间建构:
• 横向:”云山百里”的宏大视野
• 纵向:”长桥/僻坞”的高低错落
• 人文:”放衙”的官场与”采茶”的民间
- 吏隐境界的艺术呈现
- 数字对仗:
“一睡三餐两放衙”与”四见碧桐花”形成生活量化 - 陶渊明典故的创新运用:
反用”归去来”典故,提出”不必归隐”的新解 - 官民生活的和谐统一:
“放衙”的公务与”采茶”的闲适完美融合
- 语言艺术的独特创造
- 生活化表达:
“一睡三餐”等口语入诗,打破传统雅言限制 - 色彩运用:
“碧桐花”的鲜亮与”夜月”的素净形成对比 - 声音描写:
“歌携酒/唱采茶”的声景构建
- 明代士人精神的体现
- 突破”仕隐对立”的传统观念
- 实践”政简刑清”的治理理念
- 追求”官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 表层:描写县令的日常生活
- 中层:表达文人的山水情怀
- 深层:寄托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评价
- 明代沈德符:”临川(汤显祖)吏隐诗,独得晋唐风味。”(《万历野获编》)
- 清代袁枚:”较白居易’中隐’更见洒脱。”(《随园诗话》)
- 钱穆:”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诗意写照。”(《国史大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