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小雨不沾衣,细逐斜风密又稀。
好湿香尘粘柳絮,莫教零落送春归。
拼音
fēi fēi xiǎo yǔ bù zhān yī,xì zhú xié fēng mì yòu xī。
hǎo shī xiāng chén zhān liǔ xù,mò jiào líng luò sòng chūn guī。
注释
- 霏霏:细雨纷飞貌(《诗经·采薇》”雨雪霏霏”)
- 香尘:带花香的尘土(李煜《浣溪沙》”红锦地衣随步皱”)
- 柳絮:柳树种子(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
- 送春归:春尽(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
译文
蒙蒙细雨飘飞却不沾湿衣衫,纤细雨丝随风时密时疏。
正好沾湿香尘粘住柳絮,莫让它们零落着送走春天。
背景
此诗作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于谦42岁任山西巡抚时。视察太原汾河堤防工程后所作,是其”咏物寓情诗”代表作。
赏析
- 微观气象的诗意捕捉
- 雨态描写:”霏霏”状其形,”细逐”摹其态,”密又稀”显其变
- 物理观察:”不沾衣”符合春季小雨表面张力特性
- 动态追踪:雨丝-风-尘-絮的连锁反应过程
- 生态智慧的文学表达
- 水文调控:”湿香尘”暗喻保持土壤墒情(于谦《治汾录》载)
- 生物防治:”粘柳絮”反映抑制飞絮传播的生态意识
- 季节管理:”莫教送春”体现延长作物生长期思想
- 修辞艺术的创新运用
- 矛盾修辞:”密又稀”对立统一
- 拟人手法:”送春归”赋予自然人性
- 通感转换:视觉(霏霏)→触觉(不沾)→嗅觉(香尘)
- 政治隐喻的深层结构
- “小雨”:喻仁政润物无声
- “柳絮”:指流民问题(明代山西频发)
- “莫教零落”:表达安民固本的政治主张
评价
- 明代叶盛:”于公治水之思,尽在’粘柳絮’三字中。”(《水东日记》)
- 清代纪昀:”较杜甫’润物细无声’更具实践智慧。”(《四库全书总目》)
- 钱穆:”儒家生态政治观的早期文学呈现。”(《国史大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