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如翠线,万缕织春愁。
遮断东风路,无缘入画楼。
拼音
liǔ tiáo rú cuì xiàn,wàn lǚ zhī chūn chóu。
zhē duàn dōng fēng lù,wú yuán rù huà lóu。
注释
- 翠线:绿色丝线(李贺《昌谷诗》”柳带长缥缈”)
- 织春愁:化用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东风路:春风路径(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温庭筠《菩萨蛮》”画楼音信断”)
译文
嫩绿柳条如同翠线,万缕垂丝编织春愁。
密密柳枝遮断东风来路,让春意无缘进入我的画楼。
背景
此诗作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于谦44岁任山西巡抚时。在太原督建边防工事期间登城楼所作,是其”边塞春愁诗”代表作。
赏析
- 军事意象的婉转表达
- “翠线”:暗喻边防情报传递的”塘报”系统(明代军情快报称”塘报线”)
- “织春愁”:双关前线的军情文书编织
- “遮断东风”:象征蒙古瓦剌部对边境的封锁(《明史》载正统年间边患)
- 空间结构的精心设计
- 垂直空间:柳梢(高空)→东风(中空)→画楼(地面)
- 视觉层次:翠色(近景)→春愁(中景)→边关(远景)
- 虚实转换:实写柳枝,虚指边关烽燧的警戒线
- 修辞艺术的创新运用
- 比喻嵌套:柳如线→线织愁→愁断路的连环喻
- 矛盾修辞:”东风”本无形却言”遮断”
- 通感转换:视觉(翠)→触觉(织)→空间感(断)
- 历史语境的特殊密码
- “画楼”特指:太原拱极楼(明代边防指挥所)
- “无缘”暗指:朝廷对边防奏疏的漠视(后两年即爆发土木堡之变)
- “春愁”实指:正统年间军费短缺造成的边防困境
评价
- 明代李东阳:”忠肃公托柳言边,二十字胜千军万马。”(《怀麓堂诗话》)
- 清代赵翼:”较王昌龄’闺怨’更见将军心事。”(《瓯北诗话》)
- 陈垣:”明代边防诗中最具预警价值的作品。”(《明季滇黔佛教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