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夜胜年,刀尺如冰冷。
缝纫不成眠,辘轳响金井。
拼音
shēn guī yè shèng nián,dāo chǐ rú bīng lěng。
féng rèn bù chéng mián,lù lu xiǎng jīn jǐng。
注释
- 夜胜年:夜长如年(典出《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金井:雕栏玉砌的井台(李白《长相思》”络纬秋啼金井阑”)
- 辘轳:井上汲水装置(《齐民要术》载三国时期已普及)
- 刀尺:裁衣工具(《木兰辞》”磨刀霍霍向猪羊”)
译文
深闺中的秋夜漫长得像一年光景,剪刀与尺冰冷却仍握在手中。
彻夜缝制衣裳难以入眠,只听得井台上辘轳转动声声。
背景
此诗作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于谦35岁任江西巡抚期间。视察南昌织造局时,见织女深夜赶制官服而作,是其”民生诗”代表作。
赏析
- 时空艺术的突破
- 时间变形:”夜胜年”的主观感受,较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更显煎熬
- 空间嵌套:深闺(内)→金井(外)构成封闭劳作系统
- 感官通联:”冰冷”触觉与”响”听觉形成通感效应
- 器物意象的政治隐喻
- “刀尺”:象征官府催逼(对照于谦《悯农》”催租吏怒刀尺寒”)
- “辘轳”:暗示机械化的劳役制度(明代匠户制度遗存)
- “金井”:反讽性修饰,揭露华美表象下的民生疾苦
- 女性书写的创新
- 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将”缝纫”生产场景引入诗歌(较王建《织锦曲》更具批判性)
- 身体叙事:”不成眠”直指生理极限(明代织造局”昼夜轮班制”的写照)
- 声韵结构的匠心
- 押韵设计:庚青韵(年、冷、井)的冷硬音质呼应主题
- 节奏控制:二三句式(2+3)的顿挫感模拟缝纫动作
- 声象运用:”响”字爆破音打破前文压抑氛围
评价
- 明代李东阳:”忠肃公此作,可补《织造志》之阙。”(《怀麓堂诗话》)
- 清代纪昀:”二十字说尽明代匠户苦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钱穆:”早期工业文明的诗史见证。”(《国史大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