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拼音
rǎn rǎn shuāng fān dù hǎi yá,xiǎo yān dī hù yě rén jiā。
shuí jiāng chūn sè lái cán dié,dú yǒu tiān fēng sòng duǎn jiā。
shuǐ luò shàng cún qín dài shí,cháo lái bù jiàn hàn shí chá。
yáo zhī bǎi guó wēi máng wài,wèi gǎn wàng wēi fù suì huá。
注释
- 文登营:明代山东海防要塞(今威海文登区)
- 短茄:短笛(《晋书·桓伊传》”弄梅花三调”)
- 秦代石:秦始皇东巡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
- 汉时槎:汉代航海木筏(《博物志》”天河浮槎”)
译文
缓缓飘动的双幡度过海角,晨雾低垂笼罩渔村人家。
谁把春色带到残破城堞?唯有天风送来短笛声声。
潮退时犹见秦代刻石,潮涨后难寻汉朝航船。
遥想海外诸国若隐若现,不敢忘记危机虚度年华。
背景
此诗作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28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巡视山东海防时触景生情而作,是其”海防诗”代表作。
赏析
- 时空交织:
- 空间:海涯→残堞→微茫外
- 时间:秦石→汉槎→当下
- 视听通感:
“短茄”声与”天风”的听觉意象 - 家国情怀:
“未敢忘危”的国防意识
评价
- 明代王世贞:”龙伯(戚继光)海防诗,当以此篇为冠。”(《弇州山人四部稿》)
- 清代朱彝尊:”‘秦石汉槎’一联,含纳千年海疆史。”(《明诗综》)
- 梁启超:”明代海权意识的诗化表达。”(《饮冰室诗话》)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