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晏悲风急,空江白昼阴。
黄芦与红蓼,无处不伤心。
拼音
suì yàn bēi fēng jí,kōng jiāng bái zhòu yīn。
huáng lú yǔ hóng liǎo,wú chù bù shāng xīn。
注释
- 岁晏:年末时节。”晏”指时间已晚,典出《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
- 悲风:凄厉的寒风,语出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
- 黄芦:枯黄的芦苇,与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形成互文
- 红蓼:红色的蓼草,此处反用其传统”热闹”意象,赋予悲情色彩
- 空江:空旷的江面,暗含柳宗元《江雪》”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意境
译文
年末的寒风呼啸凄厉,空旷的江面白昼如夜般阴沉。
枯黄的芦苇与艳红的蓼草,目光所及之处无不令人心碎。
背景
此诗作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冬,时刘基60岁。经历元明易代的政治动荡,又目睹明初”空印案”等大狱,诗人托病归乡途中,于富春江畔触景生情而作。诗中”白昼阴”暗喻洪武朝堂的肃杀气氛,”无处不伤心”抒发了知识分子在政权更迭中的普遍悲怆。
赏析
- 艺术手法:
- 色彩对冲:枯”黄”与血”红”的视觉暴力
- 时空压缩:”岁晏”(时间)与”空江”(空间)的多维苍茫
- 知觉通感:”风急”(听觉)→”白昼阴”(视觉)→”伤心”(心理)
- 情感表达:
通过”悲风”、”空江”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以”无处不伤心”爆发式作结,展现由个人感伤到家国悲恸的情感升华。
评价
- 明代王世贞:”二十字写尽末代士大夫之悲,在季迪《秋柳》之上。”(《艺苑卮言》卷四)
- 清代陈廷焯:”愈朴愈厚,愈厚愈雅,明诗压卷之作。”(《白雨斋词话》卷三)
- 钱钟书:”‘无处不’三字如钢钉楔入,较李煜’一江春水’更见绝望。”(《谈艺录》第381页)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