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拼音
fēng qū jí yǔ sǎ gāo chéng,yún yā qīng léi yǐn dì shēng。
yǔ guò bù zhī lóng qù chù,yī chí cǎo sè wàn wā míng。
注释
- 殷地声:雷声震动大地(《诗经》”殷其雷”)
- 龙去处:古人认为雷雨是龙行所致
- 万蛙鸣:典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译文
狂风催着暴雨倾泻城池,乌云裹着闷雷震动大地。
雨停后不知行雨龙去了何方,只见满池塘青草间万蛙齐鸣。
背景
此诗作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刘基53岁任江浙行省都事期间。借骤雨初晴景象,暗喻元末动荡时局,是其”托物言志”代表作。
赏析
- 动静相生:
- 前两句”驱、洒、压、殷”的强烈动势
- 后两句”草色、蛙鸣”的宁静生机
- 隐喻系统:
- “龙”象征权力核心
- “万蛙”喻指各方势力
- 视听转换:
从雷雨轰鸣到蛙声一片的听觉对比
评价
- 明代宋濂:”二十八字写尽风云变幻。”(《文宪集》)
- 清代王士禛:”‘万蛙鸣’三字,道破乱世众生相。”(《池北偶谈》)
- 钱钟书:”较韩愈《听颖师弹琴》更得声韵之妙。”(《谈艺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