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拼音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fěn gǔ suì shēn quán bù pà,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注释

  1. 千锤万凿:石灰石开采过程(《天工开物》载明代采石技术)
  2. 若等闲:视若平常(《宋史·岳飞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3. 清白:双关石灰色泽与品德操守(《论语·述而》”清斯濯缨”)
  4. 人间:尘世(文天祥《正气歌》”凛烈万古存”)

译文

经历千万次锤凿才离开深山,烈火烧炼也只当作平常考验。
即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定要将清白品格长留人间。

背景

此诗作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于谦16岁在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时。观工匠烧制石灰有感而作,是其”咏物言志诗”代表作。

赏析

  1. 工业美学的诗意呈现
  • 工艺流程:采矿(千锤万凿)→煅烧(烈火焚烧)→熟化(粉骨碎身)→应用(留清白)
  • 明代科技:反映当时石灰业”竖窑烧制法”(《永乐大典》工部记载)
  • 劳动赞歌: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士人品格
  1. 人格象征的多维建构
  • 物理属性:石灰的洁白、腐蚀性、粘结性
  • 品德对应:清正廉洁、自我牺牲、凝聚人心
  • 历史镜像:与包拯”青天”、海瑞”刚峰”形成廉政意象谱系
  1. 语言艺术的经典创造
  • 数字夸张:”千””万”强化坚韧意志
  • 动词链:锤-凿-烧-粉-碎-留的递进式动作
  • 双关妙用:”清白”兼指物质与精神双重纯洁
  1. 少年气象的时代折射
  • 永乐观:反映永乐盛世培养的担当精神
  • 儒匠合流:突破”君子不器”传统,肯定劳动价值
  • 自我期许:16岁即确立”清白做人”的人生准则

评价

  1. 明代李东阳:”童子之作,已具庙堂气度。”(《怀麓堂诗话》)
  2. 清代纪昀:”较王冕《墨梅》更见刚烈。”(《四库全书总目》)
  3. 梁启超:”中国士大夫精神宣言的巅峰之作。”(《饮冰室诗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