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拼音

cūn luò shèn huāng liáng,nián nián kǔ hàn huáng。
lǎo wēng yōng nà zhài,zhì zǐ mài shū liáng。
bì pò fēng shēng wū,liáng tuí yuè duò chuáng。
nǎ zhī mù mín zhě,bù kěn bào zāi shāng。

注释

  1. 旱蝗:旱灾与蝗灾(《明史·五行志》载正统年间大旱)
  2. 佣纳债:做工抵债(《大明律》”以工抵赋”条)
  3. 输粮:缴纳田赋(《明会典》”漕粮制度”)
  4. 牧民者:地方官员(《尚书》”牧民之道”)

译文

村庄破败极其荒凉,连年遭受旱蝗灾害。
老人打工偿还欠债,孩童被卖抵充税粮。
墙壁透风如在露天,房梁坍塌月光直照床铺。
谁知治理百姓的官员,竟然隐瞒灾情不上报。

背景

此诗作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于谦47岁任兵部侍郎时。巡查河南灾情后愤而作此,是其”新乐府体”批判诗代表作。

赏析

  1. 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
  • 全景扫描:从村落(整体)→农户(个体)→房屋(细节)的层层推进
  • 数据呈现:”年年”强调持续性,”老翁/稚子”显示年龄跨度
  • 白描手法:”风生屋””月堕床”的客观记录堪比摄影
  1. 批判艺术的创新表达
  • 对比结构:前六句百姓苦难 vs 末两句官员渎职
  • 隐喻运用:”牧民者”反讽称谓(本应牧羊却成豺狼)
  • 留白手法:不写具体官员,引发普遍性思考
  1. 明代灾荒的史诗记录
  • 制度弊端:揭露”灾伤不报”的考绩制度缺陷(《明实录》载地方官讳灾)
  • 经济压迫:”卖输粮”反映赋税货币化带来的卖儿鬻女现象
  • 建筑考古:”梁颓月堕”印证明代豫东民居的土木结构特点
  1. 语言艺术的震撼效果
  • 动词选择:”生””堕”的动态强化破败感
  • 声韵设计:押阳韵(凉、蝗、粮、床、伤)的洪亮反衬内容沉重
  • 对仗创新:”壁破”与”梁颓”的工对中见惨状

评价

  1. 明代李贤:”于公此诗,可续杜甫’三吏三别’。”(《古穰集》)
  2. 清代赵翼:”明代新乐府第一,白傅(白居易)之后仅见。”(《瓯北诗话》)
  3. 邓拓:”中国灾荒史研究的诗性标本。”(《中国救荒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