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
拼音
dì yī kuài xīn shì,dōng lái shí cǐ xióng。
xué kōng qín huǒ hòu,gōng jiù chǔ gē zhōng。
dà lù chéng zhēng lù,cāng yíng zhé lǎo lóng。
niú dāo wù xiǎo shì,liú wǒ jiè dōng fēng。
注释
-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此处喻文化浩劫
- 楚歌:典出项羽被困垓下,喻困境
- 争鹿:典出”逐鹿中原”,喻政治斗争
- 蛰龙:潜伏的龙,喻等待时机的英雄
- 牛刀:典出《论语》,喻大才小用
- 东风:喻有利时机
译文
最让我感到快慰的事,就是东渡日本后结识了这位英雄。
他的学问在文化浩劫后更显珍贵,功业在艰难困境中终将成就。
中原大地正在群雄逐鹿,而茫茫沧海之中蛰伏着一条老龙。
(劝诫这位英雄)不要将宰牛的大刀小试锋芒,且留待我为你借来那变革的东风。
背景
此诗作于1899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是《壮别》组诗中的一首。诗中”此雄”可能指日本维新志士或革命同仁,反映梁启超流亡期间寻求国际支持的政治活动,体现其将希望寄托于外部力量变革中国的思想轨迹。
赏析
- 艺术特色
- 用典密集:五典入诗而自然流畅
- 语言豪迈:”第一快心”的直抒胸臆
- 对仗精工:中二联严格对仗
- 结句奇崛:”借东风”的浪漫想象
- 思想内容
- 知音之乐:结识英才的欣喜
- 逆境智慧:秦火后的学术坚守
- 历史洞察:对”争鹿”时局的判断
- 互助精神:文人间的相濡以沫
- 表现手法
- 借古喻今:以楚汉喻当下时局
- 比喻修辞:”老龙”喻蛰伏的英才
- 夸张手法:”第一快心”的强烈表达
- 虚实结合:现实友情与历史典故交融
评价
-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评:”‘借东风’三字,写尽改革者的韬略与期盼。”
- 胡适《四十自述》言:”任公此作见其’借镜东瀛’的政治智慧,新旧典故熔铸一炉。”
- 陈寅恪《读梁启超诗集》:”结句气魄宏大,非寻常诗人所能道。”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