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泪已消残腊尽,入春所得是惊心。
天倾已压将非梦,雅废夷侵不自今。
安息葡萄柯叶悴,夜郎蒟酱信音沈。
好风不度关山路,奈此中原万里阴。
拼音
tì lèi yǐ xiāo cán là jìn,rù chūn suǒ dé shì jīng xīn。
tiān qīng yǐ yā jiāng fēi mèng,yǎ fèi yí qīn bù zì jīn。
ān xī pú táo kē yè cuì,yè láng jǔ jiàng xìn yīn chén。
hǎo fēng bù dù guān shān lù,nài cǐ zhōng yuán wàn lǐ yīn。
注释
- 残腊:岁末残冬
- 雅废夷侵:华夏文明衰败,外族入侵
- 安息葡萄:指西域物产,喻边疆危机
- 夜郎蒟酱:西南特产,喻云南局势
- 关山路:通往边疆的要道
译文
涕泪早已流尽,残冬也终于过去,可迎来的春天却只让人心惊胆战。
天穹倾塌压顶,这竟不是噩梦,华夏衰微蛮夷入侵,并非始于今日。
西域的葡萄藤已经枯萎,夜郎的蒟酱也失去消息。
和煦的春风吹不过边关险路,怎奈何这中原万里阴霾密布。
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末年(约1908年),时值英国侵略云南片马地区、俄国侵占新疆伊犁之际。梁启超通过”安息葡萄”与”夜郎蒟酱”的边疆意象,抒写对列强蚕食中国领土的愤慨,其中”天倾已压”更表达了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堪称近代边疆危机题材诗歌的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意象沉重:”天倾””万里阴”的压抑感
- 用典深远:安息、夜郎等历史地理意象
- 语言凝练:五十六字浓缩时代悲怆
- 结句苍茫:”万里阴”的宏大空间感
- 思想内容
- 亡国之痛:对文明衰败的悲恸
- 历史视野:将抗战置于长时段思考
- 边疆关怀:对西域西南的关注
- 文化忧思:对”雅废”的深刻反思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以自然景象喻国运
- 今昔对照:历史荣光与现实衰败
- 象征手法:”好风不度”象征希望断绝
- 夸张修辞:”天倾”的强烈表达
评价
-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评:”‘好风不度’四字,写尽晚清闭关失据之痛。”
- 胡适《四十自述》言:”任公此作将地理危机与文明忧思熔铸,开边疆诗新境。”
- 陈寅恪《读梁启超诗集》:”结句’万里阴’,见诗人对领土沦丧的彻骨之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