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放翁集·叹老嗟卑却未曾

梁启超

叹老嗟卑却未曾,转因贫病气崚嶒。
英雄学道当如此,笑尔儒冠怨杜陵。

拼音

tàn lǎo jiē bēi què wèi zēng,zhuǎn yīn pín bìng qì líng céng。
yīng xióng xué dào dāng rú cǐ,xiào ěr rú guān yuàn dù líng。

注释

  1. 气崚嶒:形容气势高峻挺拔
  2.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读书人
  3. 杜陵:指杜甫,此处代指怨天尤人的诗人
  4. 学道:修养心性,追求大道

译文

从不曾为年老位卑而叹息,
反倒因贫病交加更显气节峥嵘。
真正的英雄修养心性就当如此,
可笑那些戴着儒冠只会埋怨时运的文人。

背景

此诗作于1901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是其《读陆放翁集》组诗中的一首。诗中借评陆游晚年诗作,表达对士人气节的推崇。”笑尔儒冠”既讽刺当时消极避世的文人,也暗含对守旧派的批评,展现梁启超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语言刚劲:”气崚嶒”的铮铮风骨
  • 对比鲜明:英雄与儒冠的强烈反差
  • 用典含蓄:杜陵代指牢骚文人
  • 结句犀利:”笑尔”的轻蔑态度
  1. 思想内容
  • 逆境坚守:贫病中的精神挺立
  • 价值批判:对怨天尤人者的否定
  • 英雄定义:对理想人格的诠释
  • 文人自省: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反思
  1. 表现手法
  • 直抒胸臆:不假修饰的自我剖白
  • 对比手法:自我与他人的人生态度
  • 借代修辞:”儒冠”代指特定文人群体
  • 反讽手法:”笑尔”的批判力度

评价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评:”‘气崚嶒’三字,写尽士人风骨。”
  2. 胡适《四十自述》言:”此作见任公对文人弱性的深刻批判,开新文化运动先声。”
  3. 陈寅恪《读梁启超诗集》:”结句见其重塑士人精神的努力,非徒文学批评。”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