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三月薄游台湾主雾峰之莱园献堂三兄属题园中名胜得十二绝句·其五·荔枝岛上有歌台夕佳亭

梁启超

小亭隐几到黄昏,瘦竹高花净不喧。
最是夕阳无限好,残红苍莽接中原。

拼音

xiǎo tíng yǐn jǐ dào huáng hūn,shòu zhú gāo huā jìng bù xuān。
zuì shì xī yáng wú xiàn hǎo,cán hóng cāng mǎng jiē zhōng yuán。

注释

  1. 隐几:凭靠几案
  2. 净不喧:清幽不喧闹
  3. 残红:落日余晖
  4. 苍莽:苍茫辽阔
  5. 中原:中国大陆

译文

在小亭中倚靠几案直到黄昏时分,
清瘦的竹枝与高洁的花丛静谧无喧。
最是那夕阳景色无限美好,
如血的残红连接着苍茫的中原故土。

背景

此诗作于1911年梁启超与林献堂共赏夕佳亭晚景时。诗中”残红接中原”的意象,既写实台湾海峡的落日景象,又暗喻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特殊时刻,梁启超通过黄昏意象抒发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展现其作为维新领袖的赤子情怀。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对比:小亭静谧与苍莽中原的空间张力
  • 语言凝练:二十八字浓缩时空跨度
  • 色彩运用:”残红”与”苍莽”的视觉冲击
  • 结句宏大:从小景转向辽阔中原
  1. 思想内容
  • 流亡心境:黄昏独坐的孤寂
  • 家国情怀:对中原故土的遥望
  • 自然审美:对夕阳瞬息的感悟
  • 文人操守:困境中的精神坚守
  1. 表现手法
  • 以小见大:从亭中小景到中原苍莽
  • 借景抒情:以夕阳寄托故国之思
  • 时空拓展:眼前景与远方地的连接
  • 象征手法:”中原”象征精神归宿

评价

  1. 连横《台湾诗乘》评:”‘残红接中原’五字,写尽海峡两岸的血脉深情。”
  2. 林献堂《莱园记》:”任公此咏,使小亭生色,更见其家国情怀。”
  3. 胡适《四十自述》:”夕阳意象中见时代变迁的预感,非寻常写景之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