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三月薄游台湾主雾峰之莱园献堂三兄属题园中名胜得十二绝句·其八·木棉桥

梁启超

春烟漠漠雨萧萧,劫后逢春爱寂寥。
谁遣蜀魂啼不了,泪痕红上木棉桥。

拼音

chūn yān mò mò yǔ xiāo xiāo,jié hòu féng chūn ài jì liáo。
shuí qiǎn shǔ hún tí bù liǎo,lèi hén hóng shàng mù mián qiáo。

注释

  1. 漠漠:迷蒙貌
  2. 萧萧:风雨声
  3. 劫后:指戊戌变法失败后
  4. 蜀魂:指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帝杜宇魂魄所化
  5. 泪痕红:杜鹃啼血染红花朵,此处指木棉花红如血泪

译文

春日烟雨迷蒙风雨潇潇,
历劫之后逢春更爱这寂寥。
是谁让那蜀帝亡魂啼哭不止?
血泪染红了整座木棉桥。

背景

此诗作于1911年梁启超流亡期间访台时。诗中”劫后”暗指戊戌变法失败,”蜀魂”寄托对光绪帝的怀念(光绪被囚瀛台)。”泪痕红”既写木棉花色,又喻志士血泪,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特殊时刻,梁启超借台湾木棉抒写对国事的悲愤,展现”以景写史”的艺术功力。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反衬:以春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 用典精当:蜀魂典故深化历史厚重感
  • 语言凝练:二十八字浓缩时代悲怆
  • 结句震撼:”泪痕红”的强烈视觉冲击
  1. 思想内容
  • 国难之痛:劫后逢春的沉重
  • 历史悲情:杜鹃啼血的民族记忆
  • 血泪象征:木棉红如血泪的隐喻
  • 知识分子担当:以诗寄寓家国忧思
  1.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以烟雨春景寄托哀思
  • 象征手法:”蜀魂”象征亡国之痛
  • 夸张修辞:”泪痕红”的强烈表达
  • 今昔对照:自然春天与人间劫难

评价

  1. 连横《台湾诗乘》评:”‘泪痕红’三字,将台岛风物与神州血泪熔铸一体。”
  2. 林献堂《莱园记》:”任公此作使木棉桥承载历史重量,见诗人之心。”
  3. 胡适《四十自述》:”以台湾景写大陆事,创政治抒情诗新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