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峰头白露滋,南飞乌鹊怨无枝。
不知消瘦嫦娥影,还得娟娟似旧时?
拼音
wàng yuè fēng tóu bái lù zī,nán fēi wū què yuàn wú zhī。
bù zhī xiāo shòu cháng é yǐng,hái dé juān juān sì jiù shí?
注释
- 白露滋:露水凝结
- 南飞乌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无枝: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嫦娥:月宫仙子,象征故国
- 娟娟:美好貌
译文
望月峰顶白露渐浓,
南飞的乌鹊哀叹无处栖身。
不知那消瘦的嫦娥仙子,
是否还像从前那般美好动人?
背景
此诗作于1911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访台时。诗中”南飞乌鹊”暗喻流亡海外的维新志士,”无枝”象征失去政治根基;”消瘦嫦娥”则寄托对光绪帝(被囚瀛台)的牵挂。在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借台湾望月峰之景,抒发对国事飘摇、君王安危的深切忧虑。
赏析
- 艺术特色
- 意象凄美:白露、乌鹊、嫦娥构成清冷意境
- 设问手法:以疑问收束增强余韵
- 语言凝练:28字浓缩复杂情感
- 用典自然:化用《短歌行》不着痕迹
- 思想内容
- 羁旅之思:以”南飞乌鹊”喻漂泊无依
- 时光感慨:对美好事物存续的质疑
- 理想追问:嫦娥意象暗含精神寄托
- 早熟忧思:少年人对生命易逝的敏感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通过月夜景物寄托愁思
- 象征手法:”乌鹊无枝”象征人生困顿
- 今昔对比:嫦娥”旧时”与现今的对照
- 虚实相生:现实景物与神话意象交融
评价
- 连横《台湾诗乘》评:”‘嫦娥消瘦’之问,写尽保皇志士的赤诚。”
- 林献堂《莱园记》:”任公望月之思,使台湾山水承载神州忧患。”
- 胡适《四十自述》:”此作将传统意象现代化,开政治抒情诗新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