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别·丈夫有壮别

梁启超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拼音

zhàng fū yǒu zhuàng bié,bù zuò ér nǚ yán。
fēng chén gū jiàn zài,hú hǎi yī shēn dān。
tiān xià zhèng duō shì,nián huá shū wèi lán。
gāo lóu yī huī shǒu,lái qù wǒ hé nán。

注释

  1. 壮别:豪迈的离别
  2. 儿女颜:儿女情长的表情
  3. 风尘:比喻旅途艰辛
  4. 孤剑:独自携带的宝剑
  5. 未阑:未尽
  6. 挥手:告别的手势

译文

大丈夫应有豪迈的告别,不露儿女情长的表情。
带着孤剑踏上风尘路,独自闯荡五湖四海。
如今天下正值多事之秋,我的年华尚未老去。
站在高楼挥手作别,来去自如又有何难。

背景

此诗作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前夕。诗中表达了维新志士在国难当头时的豪迈气概和坚定决心,反映了梁启超为理想不惜远走他乡的牺牲精神,是晚清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典型写照。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雄浑:”孤剑””湖海”等意象大气磅礴
  • 对比鲜明:壮别与儿女情的强烈反差
  • 语言豪迈:全诗充满阳刚之气
  • 结构紧凑:四联层层递进
  1. 思想内容
  • 士人精神:展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 牺牲精神:为理想不惜远走他乡
  • 乐观态度: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 自我期许:年华未老的进取意识
  1. 表现手法
  • 直抒胸臆:开篇即表明壮别态度
  • 象征手法:”孤剑”象征独行侠精神
  • 虚实结合:具体场景与抽象情怀交融
  • 今昔对照: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呼应

评价

  1. 康有为《我史》:”卓如此诗,最见维新志士之气魄。”
  2.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孤剑湖海’四字,写尽流亡者风骨。”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梁启超诗善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结合。”
  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此诗可见戊戌人物之牺牲精神。”
  5.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梁诗以血泪书之,而终不失其雄浑。”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