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词

王国维

汉家七叶钟阳九,澒洞风埃昏九有。
南国潢池正弄兵,北沽门户仍飞牡。
仓皇万乘向金微,一去宫车不复归。
提挈嗣皇绥旧服,万几从此出宫闱。
东朝渊塞曾无匹,西宫才略称第一。
恩泽何曾逮外家,咨谋往往闻温室。
亲王辅政最称贤,诸将专征捷奏先。
迅归欃抢回日月,八方重睹中兴年。
联翩方召升朝右,北门独对西平手。
因治楼船凿汉池,别营台沼追文囿。
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
新锡山名呼万寿,旧疏河水号昆明。
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
拂水回廊千步深,冠山傑阁三层峙。
隥道盘行凌紫烟,上方宝殿放祈年。
更栽火树千花发,不数名珠彻夜悬。
是时朝野多丰豫,年年三月迎銮驭。
长乐深严苦敝神,甘泉爽垲宜清暑。
高秋风日过重阳,佳节坤成启未央。
丹陛大陈三部伎,玉巵亲举万年觞。
嗣皇上寿称臣子,本朝家法严无比。
问膳曾无赐坐时,从游罕讲家人礼。
东平小女最承恩,远嫁归来奉紫宸。
卧起每偕荣寿主,丹青差喜缪夫人。
尊号珠联十六字,太官加豆依前制。
别启琼林贮羡余,更营玉府蒐珍异。
月殿云阶敞上方,宫中习静夜焚香。
但祝时平边塞静,千秋万岁未渠央。
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
却因清暇话平生,万事何堪重回首。
忆昔先皇幸朔方,属车恩幸故难量。
内批教写清舒馆,小印新镌同道堂。
一朝铸鼎降龙驭,后宫髯绝不能去。
北渚何堪帝子愁,南衙复遘丞卿怒。
手夷端肃反京师,永念冲人未有知。
为简儒臣严谕教,别求名族正宫闱。
可怜白日西南驶,一纪恩勤付流水。
甲观曾无世嫡孙,后宫并乏才人子。
提携犹子付黄图,劬苦还如同治初。
又见法宫冯玉几,更劳武帐坐珠襦。
国事中间几翻覆,近年最忆怀来辱。
草地间关短毂车,邮亭仓卒芜萎粥。
上相留都树大牙,东南诸将奉王家。
坐令佳气腾金阙,复道都人望翠华。
自古忠良能活国,于今母子仍玉食。
宗庙重闻钟鼓声,离宫不改池台色。
一自官家静摄频,含饴无异弄诸孙。
但看腰脚今犹健,莫道伤心迹已陈。
两宫一旦同绵惙,天柱偏先地维折。
高武子孙复几人,哀平国统仍三绝。
是时长乐正弥留,茹痛还为社稷谋。
已遣伯禽承大统,更扳公旦觐诸侯。
别有重臣升御榻,紫枢元老开黄阁。
安世忠勤自始终,本初才气尤腾踔。
复数同时奉话言,诸王刘泽号亲贤。
独总百官居冢宰,共扶孺子济艰难。
社稷有灵邦有主,今朝地下告文祖。
坐见弥天戢玉棺,独留末命书盟府。
原庙丹青俨若神,镜奁遗物尚如新。
那知此日新朝主,便是当时顾命臣。
离宫一闭经三载,绿水青山不曾改。
雨洗苍苔石兽闲,风摇朱户铜蠡在。
云韶散乐久无声,甲帐珠簾取次倾。
岂谓先朝营楚殿,翻教今日恨尧臣。
宣室遗言犹在耳,山河盟誓期终始。
寡妇孤儿要易欺,讴歌狱讼终何是。
深宫母子独凄然,却似滦阳游幸年。
昔去会逢天下养,今来劣受厉人怜。
虎鼠龙鱼无定态,唐侯已在虞宾位。
且语王孙慎勿疏,相期黄发终无艾。
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
却忆年年寒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

拼音

hàn jiā qī yè zhōng yáng jiǔ , hòng dòng fēng āi hūn jiǔ yǒu 。
nán guó huáng chí zhèng nòng bīng , běi gū mén hù réng fēi mǔ 。
cāng huáng wàn chéng xiàng jīn wēi , yī qù gōng chē bù fù guī 。
tí qiè sì huáng suí jiù fú , wàn jī cóng cǐ chū gōng wéi 。
dōng zhāo yuān sāi zēng wú pǐ , xī gōng cái lüè chēng dì yī 。
ēn zé hé zēng dài wài jiā , zī móu wǎng wǎng wén wēn shì 。
qīn wáng fǔ zhèng zuì chēng xián , zhū jiāng zhuān zhēng jié zòu xiān 。
xùn guī chán qiāng huí rì yuè , bā fāng zhòng dǔ zhōng xīng nián 。
lián piān fāng zhào shēng zhāo yòu , běi mén dú duì xī píng shǒu 。
yīn zhì lóu chuán záo hàn chí , bié yíng tái zhǎo zhuī wén yòu 。
xī zhí mén xī liǔ sè qīng , yù quán shān xià shuǐ liú qīng 。
xīn xī shān míng hū wàn shòu , jiù shū hé shuǐ hào kūn míng 。
kūn míng wàn shòu jiā shān shuǐ , zhōng jiān gōng diàn pái yún qǐ 。
fú shuǐ huí láng qiān bù shēn , guān shān jié gé sān céng zhì 。
dèng dào pán háng líng zǐ yān , shàng fāng bǎo diàn fàng qí nián 。
gēng zāi huǒ shù qiān huā fā , bù shù míng zhū chè yè xuán 。
shì shí cháo yě duō fēng yù , nián nián sān yuè yíng luán yù 。
cháng lè shēn yán kǔ bì shén , gān quán shuǎng kǎi yí qīng shǔ 。
gāo qiū fēng rì guò chóng yáng , jiā jié kūn chéng qǐ wèi yāng 。
dān bì dà chén sān bù jì , yù zhī qīn jǔ wàn nián shāng 。
sì huáng shàng shòu chēng chén zǐ , běn zhāo jiā fǎ yán wú bǐ 。
wèn shàn zēng wú cì zuò shí , cóng yóu hǎn jiǎng jiā rén lǐ 。
dōng píng xiǎo nǚ zuì chéng ēn , yuǎn jià guī lái fèng zǐ chén 。
wò qǐ měi xié róng shòu zhǔ , dān qīng chà xǐ móu fū rén 。
zūn hào zhū lián shí liù zì , tài guān jiā dòu yī qián zhì 。
bié qǐ qióng lín zhù xiàn yú , gēng yíng yù fǔ sōu zhēn yì 。
yuè diàn yún jiē chǎng shàng fāng , gōng zhōng xí jìng yè fén xiāng 。
dàn zhù shí píng biān sài jìng , qiān qiū wàn suì wèi qú yāng 。
wǔ shí nián jiān tiān xià mǔ , hòu lái wú jì qián wú ǒu 。
què yīn qīng xiá huà píng shēng , wàn shì hé kān zhòng huí shǒu 。
yì xī xiān huáng xìng shuò fāng , shǔ chē ēn xìng gù nán liáng 。
nèi pī jiào xiě qīng shū guǎn , xiǎo yìn xīn juān tóng dào táng 。
yī zhāo zhù dǐng jiàng lóng yù , hòu gōng rán jué bù néng qù 。
běi zhǔ hé kān dì zǐ chóu , nán yá fù gòu chéng qīng nù 。
shǒu yí duān sù fǎn jīng shī , yǒng niàn chōng rén wèi yǒu zhī 。
wéi jiǎn rú chén yán yù jiào , bié qiú míng zú zhèng gōng wéi 。
kě lián bái rì xī nán shǐ , yī jì ēn qín fù liú shuǐ 。
jiǎ guān zēng wú shì dí sūn , hòu gōng bìng fá cái rén zǐ 。
tí xié yóu zǐ fù huáng tú , qú kǔ huán rú tóng zhì chū 。
yòu jiàn fǎ gōng féng yù jī , gēng láo wǔ zhàng zuò zhū rú 。
guó shì zhōng jiān jī fān fù , jìn nián zuì yì huái lái rǔ 。
cǎo dì jiān guān duǎn gǔ chē , yóu tíng cāng cù wú wěi zhōu 。
shàng xiàng liú dū shù dà yá , dōng nán zhū jiāng fèng wáng jiā 。
zuò líng jiā qì téng jīn quē , fù dào dū rén wàng cuì huá 。
zì gǔ zhōng liáng néng huó guó , yú jīn mǔ zǐ réng yù shí 。
zōng miào zhòng wén zhōng gǔ shēng , lí gōng bù gǎi chí tái sè 。
yī zì guān jiā jìng shè pín , hán yí wú yì nòng zhū sūn 。
dàn kàn yāo jiǎo jīn yóu jiàn , mò dào shāng xīn jì yǐ chén 。
liǎng gōng yī dàn tóng mián chuò , tiān zhù piān xiān dì wéi zhē 。
gāo wǔ zǐ sūn fù jī rén , āi píng guó tǒng réng sān jué 。
shì shí cháng lè zhèng mí liú , rú tòng huán wéi shè jì móu 。
yǐ qiǎn bó qín chéng dà tǒng , gēng bān gōng dàn jìn zhū hóu 。
bié yǒu zhòng chén shēng yù tà , zǐ shū yuán lǎo kāi huáng gé 。
ān shì zhōng qín zì shǐ zhōng , běn chū cái qì yóu téng chuō 。
fù shù tóng shí fèng huà yán , zhū wáng liú zé hào qīn xián 。
dú zǒng bǎi guān jū zhǒng zǎi , gòng fú rú zǐ jì jiān nán 。
shè jì yǒu líng bāng yǒu zhǔ , jīn zhāo dì xià gào wén zǔ 。
zuò jiàn mí tiān jí yù guān , dú liú mò mìng shū méng fǔ 。
yuán miào dān qīng yǎn ruò shén , jìng lián yí wù shàng rú xīn 。
nà zhī cǐ rì xīn zhāo zhǔ , biàn shì dāng shí gù mìng chén 。
lí gōng yī bì jīng sān zǎi , lǜ shuǐ qīng shān bù céng gǎi 。
yǔ xǐ cāng tái shí shòu xián , fēng yáo zhū hù tóng lǐ zài 。
yún sháo sàn lè jiǔ wú shēng , jiǎ zhàng zhū lián qǔ cì qīng 。
qǐ wèi xiān zhāo yíng chǔ diàn , fān jiào jīn rì hèn yáo chén 。
xuān shì yí yán yóu zài ěr , shān hé méng shì qī zhōng shǐ 。
guǎ fù gū ér yào yì qī , ōu gē yù sòng zhōng hé shì 。
shēn gōng mǔ zǐ dú qī rán , què sì luán yáng yóu xìng nián 。
xī qù huì féng tiān xià yǎng , jīn lái liè shòu lì rén lián 。
hǔ shǔ lóng yú wú dìng tài , táng hóu yǐ zài yú bīn wèi 。
qiě yǔ wáng sūn shèn wù shū , xiāng qī huáng fā zhōng wú ài 。
dìng líng sōng bǎi yù qīng qīng , yīng wéi xīng wáng yī fǔ yīng 。
què yì nián nián hán shí jié , zhū hóu qīn shàng shí sān líng 。

注释​

  1. 汉家:借指清朝
  2. 七叶:七代皇帝(顺治至咸丰)
  3. 阳九:厄运(典出《汉书》)
  4. 澒洞:浩荡混乱貌
  5. 九有:九州天下
  6. 潢池弄兵:指太平天国起义
  7. 北沽:天津大沽口
  8. 飞牡:城门锁钥(喻失守)
  9. 万乘:皇帝(指咸丰)
  10. 金微:承德避暑山庄
  11. 宫车:皇帝车驾
  12. 嗣皇:同治帝
  13. 绥旧服:安抚旧臣民
  14. 万几:朝政大事
  15. 东朝:慈安太后
  16. 渊塞:深沉稳重
  17. 西宫:慈禧太后
  18. 温室:指军机处
  19. 亲王:指恭亲王奕䜣
  20. 欃抢:彗星(喻灾祸)
  21. 方召:方叔、召虎(周代名臣)
  22. 北门:指军机处
  23. 西平:指左宗棠
  24. 文囿:周文王的园林
  25. 新锡:新赐名
  26. 排云:排云殿(颐和园建筑)
  27. 隥道:石阶
  28. 上方:天上宫殿(喻颐和园)
  29. 火树:灯火辉煌
  30. 迎銮:迎接皇帝
  31. 长乐:长乐宫(喻慈禧居所)
  32. 甘泉:甘泉宫(喻避暑行宫)
  33. 坤成:慈禧寿辰
  34. 三部伎:乐舞表演
  35. 玉巵:玉酒杯
  36. 问膳:皇帝向太后请安
  37. 东平小女:指珍妃
  38. 紫宸:皇宫
  39. 荣寿主:荣寿固伦公主
  40. 缪夫人:画家缪素筠
  41. 珠联十六字:慈禧尊号
  42. 太官:御膳房
  43. 琼林:琼林苑(藏宝处)
  44. 玉府:珍宝库
  45. 月殿:月台(颐和园建筑)
  46. 未渠央:未尽
  47. 天下母:慈禧太后
  48. 朔方:北方(指热河)
  49. 属车:皇帝随从车辆
  50. 清舒馆:圆明园建筑
  51. 同道堂:咸丰赐慈禧印章
  52. 铸鼎:皇帝驾崩
  53. 髯绝:指太监殉葬
  54. 北渚:指承德离宫
  55. 南衙:指北京朝廷
  56. 端肃:指肃顺等顾命大臣
  57. 冲人:年幼皇帝
  58. 甲观:太子宫
  59. 世嫡:嫡系皇孙
  60. 黄图:江山社稷
  61. 法宫:正殿
  62. 玉几:御座
  63. 武帐:军帐(喻垂帘听政)
  64. 珠襦:皇后礼服
  65. 怀来辱:指庚子西逃
  66. 间关:艰难跋涉
  67. 短毂车:简陋马车
  68. 芜萎粥:野菜粥
  69. 上相:指李鸿章
  70. 大牙:帅旗
  71. 佳气:祥瑞之气
  72. 翠华:皇帝仪仗
  73. 活国:救国
  74. 玉食:锦衣玉食
  75. 静摄:静养(指光绪被囚)
  76. 含饴:含饴弄孙(喻慈禧掌权)
  77. 绵惙:病危
  78. 天柱:国家支柱
  79. 地维:大地根基
  80. 高武:汉高祖、汉武帝(喻清朝盛世)
  81. 哀平:汉哀帝、平帝(喻清末衰微)
  82. 长乐:指慈禧
  83. 伯禽:周公之子(喻溥仪)
  84. 公旦:周公(喻摄政王载沣)
  85. 紫枢:军机处
  86. 元老:指张之洞
  87. 黄阁:丞相府
  88. 安世:张安世(喻张之洞)
  89. 本初:袁绍(喻袁世凯)
  90. 腾踔:跃升
  91. 话言:遗诏
  92. 刘泽:汉朝宗室(喻清朝亲王)
  93. 冢宰:宰相
  94. 孺子:幼主(溥仪)
  95. 文祖:清太祖
  96. 弥天:指慈禧
  97. 戢玉棺:下葬
  98. 末命:遗诏
  99. 盟府:存档的盟约
  100. 原庙:太庙
  101. 镜奁:梳妆镜匣
  102. 顾命臣:托孤大臣
  103. 云韶:宫廷雅乐
  104. 甲帐:豪华帐幕
  105. 珠帘:指垂帘听政
  106. 楚殿:指颐和园
  107. 尧臣:贤臣(反讽)
  108. 宣室:皇宫正殿
  109. 山河盟誓:指退位诏书
  110. 寡妇孤儿:隆裕太后与溥仪
  111. 讴歌狱讼:民心向背
  112. 滦阳:承德
  113. 天下养:指慈禧掌权
  114. 厉人怜:被小人控制
  115. 虎鼠龙鱼:政局变幻
  116. 唐侯:尧之子(喻溥仪)
  117. 虞宾:亡国之君
  118. 王孙:指清朝宗室
  119. 黄发:老人(喻遗老)
  120. 定陵:咸丰陵墓
  121. 拊膺:捶胸(表悲痛)
  122. 朱侯:指王国维自己
  123. 十三陵:明陵(喻清朝终结)

译文

第一段(清朝衰微)​​

汉家天下传到第七代就遭遇厄运,动荡的风烟笼罩着整个九州。
南方有农民起义军作乱,北方大沽口的要塞已被攻破。
咸丰皇帝仓皇逃往承德,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年幼的同治帝继位安抚天下,从此朝政大权都出自后宫帷幕。

​​第二段(两宫垂帘)​​

慈安太后性情沉稳无人能及,慈禧太后的才干堪称第一。
她们的恩泽很少施予外戚,国家大事常在军机处商议。
恭亲王辅政最为贤明,前线将领频频传来捷报。
很快扫除了战乱的阴霾,天下又重现中兴的气象。

​​第三段(修建颐和园)​​

方叔、召虎般的大臣相继入朝,左宗棠在西北独当一面。
为了建造皇家游船开凿昆明湖,又修建亭台楼阁仿效周文王的灵囿。
西直门外的杨柳青翠,玉泉山下的流水清澈。
新建的万寿山风景秀丽,疏浚的昆明湖碧波荡漾。
昆明湖与万寿山之间,巍峨的宫殿拔地而起。
曲折的回廊长达千步,依山而建的高阁有三层。
石阶盘旋直上云霄,祈年宝殿庄严雄伟。
夜晚张灯结彩如同火树银花,璀璨的明珠整夜高悬。

​​第四段(盛世光景)​​

那时朝野上下富足安乐,每年三月都恭迎圣驾。
长乐宫虽然森严却让人疲惫,甘泉宫清爽宜人适合避暑。
重阳节后秋高气爽,正值太后寿辰庆典。
丹墀上表演着盛大乐舞,皇帝亲自举杯祝寿。
新君向太后行礼称臣,本朝家法最为严格。
请安时从没有赐座的规矩,陪同出游也很少讲究家人礼节。
珍妃最受皇帝宠爱,远嫁归来侍奉宫中。
起居常与荣寿公主相伴,绘画则喜欢缪夫人的风格。

​​第五段(奢靡生活)​​

太后尊号长达十六字,御膳规格仍按旧制。
另建宝库存放盈余财富,又设玉府搜罗奇珍异宝。
月台上的宫殿巍峨壮丽,夜深人静时焚香祝祷。
只愿边疆永远太平,祈盼江山千秋万代。

​​第六段(回顾历史)​​

五十年间贵为天下母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今闲暇时追忆往事,万千感慨不堪回首。
想起先皇巡幸热河时,随行人员多得难以计数。
亲自批示修建清舒馆,又命人刻制”同道堂”印章。
突然驾崩龙驭上宾,太监们悲痛欲绝。
承德行宫弥漫着哀愁,北京朝廷又起纷争。

​​第七段(辛酉政变)​​

肃顺等顾命大臣被诛杀,幼主尚不明白世事。
严格挑选儒臣教导皇帝,另选名门闺秀入主中宫。
可叹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十二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太子宫中竟无嫡系皇孙,后宫也没有子嗣诞生。

​​第八段(光绪继位)​​

只好扶立侄子继承大统,辛苦操劳如同同治初年。
又见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国事中途几经波折,最难忘怀来逃难的耻辱。
坐着简陋马车穿越草地,在驿站仓促喝着野菜粥。

​​第九段(庚子之变)​​

李鸿章在南京坐镇,东南各省支持朝廷。
终于使京城恢复气象,百姓又盼望着皇帝回銮。
自古忠臣能够救国,如今太后仍享尊荣。
宗庙里又响起钟鼓声,离宫的景致依然如故。

​​第十段(慈禧晚年)​​

自从皇帝被幽禁后,太后含饴弄孙度日。
虽然腰腿还算健朗,但伤心往事不愿再提。
忽然两宫同时病危,擎天柱先于地基崩塌。
高祖武帝的子孙还剩几人?哀帝平帝的国统已经断绝。

​​第十一段(临终安排)​​

慈禧太后临终之际,忍着病痛为社稷谋划。
已安排溥仪继承大统,又召摄政王辅佐幼主。
另派重臣入值军机,张之洞等老臣主持朝政。
张之洞始终忠心耿耿,袁世凯才气最为超群。
同时受命的还有几位亲王,共同扶持幼主渡过难关。

​​第十二段(清朝灭亡)​​

社稷有灵国家有主,今日可以去地下告慰先祖。
眼看着太后的灵柩入土,只留下遗诏存档备查。
太庙里的画像栩栩如生,梳妆台上的遗物依然如新。
谁知今日的新朝主宰,就是当年的托孤大臣。

​​第十三段(凭吊感怀)​​

颐和园关闭已有三年,青山绿水未曾改变。
雨水洗净了石兽上的青苔,风吹动着朱门上的铜环。
宫廷雅乐早已沉寂,华丽的帐幕逐渐倾颓。
岂料先朝修建的离宫,如今反令臣子们伤怀。

​​第十四段(尾声)​​

先帝的遗言犹在耳边,山河盟约期待永恒。
孤儿寡母容易欺瞒,但民心向背终究难违。
深宫里的母子孤苦伶仃,仿佛又回到热河逃难时。
昔日享受天下供养,如今却要仰人鼻息。

​​第十五段(历史轮回)​​

虎鼠龙鱼变幻无常,溥仪已如尧子丹朱般退位。
告诫宗室子弟要谨慎,希望老臣们能善终。
定陵的松柏郁郁葱葱,应该为兴衰拍胸叹息。
想起每年寒食时节,我都要亲自祭扫十三陵。

背景

1912年清朝灭亡后,王国维借颐和园兴废总结清朝衰亡历程,重点反思咸丰至宣统年间(1851-1912)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英法联军入侵、辛酉政变、同治中兴、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等,通过宫廷变迁揭示清朝统治的腐朽性。诗中暗含对袁世凯篡权的讽刺,体现了王国维作为遗民学者对传统秩序崩塌的沉痛思考。

赏析

王国维的《颐和园词》以清代皇家园林的兴衰为线索,通过史诗般的叙事,展现清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进程。全诗以​​“汉家七叶钟阳九”​​开篇,暗喻清朝国运衰微,随后铺陈咸丰北狩、同治中兴、慈禧专权、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以​​“定陵松柏郁青青”​​作结,表达对王朝覆灭的深沉哀思。

​​1. 艺术特色​​

  • ​​诗史结合​​:王国维以​​“以诗证史”​​的手法,将颐和园的修建、慈禧的奢靡、光绪的悲剧、辛亥革命的爆发等历史细节融入诗中,使作品兼具文学性和史料价值。
  • ​​意象对比​​:诗中反复运用​​盛世与衰亡​​的意象对比,如​​“昆明万寿佳山水”​​与​​“草地间关短毂车”​​,突显清朝由盛转衰的悲剧性。
  • ​​长庆体风格​​:采用七言古风,四句一换韵,语言典雅而沉郁,既有元稹《连昌宫词》的叙事性,又具李商隐咏史诗的含蓄深刻。

​​2. 思想内涵​​

  • ​​批判统治腐朽​​:通过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军费等细节,揭露清廷的奢靡误国。
  • ​​哀叹历史宿命​​:以​​“天柱偏先地维折”​​象征清王朝的必然崩溃,体现王国维对历史循环论的思考。
  • ​​遗民情怀​​:末句​​“朱侯亲上十三陵”​​,以明陵喻清亡,表达对传统秩序崩塌的无奈与追念。

​​3. 文学史意义​​

此诗是​​清末遗民文学的代表作​​,与《圆明园词》《落花诗》并称“三大史诗”。其以园林写兴亡的范式,直接影响后世叶嘉莹等学者的咏史创作。

评价

  1. ​​陈寅恪:“此词可比《连昌宫词》,而沉痛过之。”
    (认为其继承元稹《连昌宫词》的史诗传统,但情感更显悲怆。)
  2. ​​罗振玉​​:“以长庆体写鼎革事,实开《王观堂先生挽词》先声。”
    (指出此诗对后世悼亡诗的影响,尤其为陈寅恪悼王国维诗提供范式。)
  3. ​​钱仲联​​:“熔铸释道,别开异境。”
    (称赞诗中融合佛道思想,如“须弥”“姑射”等意象,拓展咏史诗的哲理性。)
  4. ​​叶嘉莹​​:“王国维以颐和园为镜,照见清王朝从极盛到崩解的全过程,笔力千钧。”
    (强调其“以园写史”的独特视角与宏大叙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