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喑喑。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拼音
dà yě duō gōu jí,cháng tiān liè zhàn yún。
jǐ jiā chūn niǎo niǎo,wàn lài jìng yīn yīn。
xià tǔ wéi qín zuì,zhōng liú chuò yuè yín。
fēng bō yī hào dàng,huā shù yǐ xiāo sēn。
注释
- 钩棘:带刺的荆棘(喻白色恐怖)
- 喑喑:沉默无声
- 秦醉:典出张衡《西京赋》,喻暴政
- 越吟:思乡之吟(典出《史记》)
- 萧森:萧条衰败
译文
原野布满带刺的荆棘,长空排列着战争阴云。
偶有几家飘出春意,万物却死寂无声。
人间只有暴政沉醉,江心已无思乡歌吟。
当风波骤然席卷,花草树木早已凋零。
背景
此诗作于1931年3月,针对国民党在江西”围剿”红军并制造白色恐怖而写。鲁迅通过自然景象的政治隐喻,展现知识分子的窒息感,是其”黑暗时期”代表作。
赏析
- 空间建构:
- 水平空间(大野/下土)的压抑
- 垂直空间(长天/中流)的断裂
- “风波”的动态破坏力
- 意象经营:
- 植物意象(钩棘/花树)的暴力转化
- 声音意象(喑喑/越吟)的沉默控诉
- “秦醉”的历史讽喻
- 情感表达:
- “几家”与”万籁”的悬殊对比
- “惟”字的绝对性判断
- “已萧森”的绝望感
评价
- 瞿秋白评:”五律中的《黑暗传》”
- 胡风称:”三十年代的精神气候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