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义塔

鲁迅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拼音

bēn tíng fēi biāo jiān rén zǐ,
bài jǐng cán yuán shèng è jiū。
ǒu zhí dà xīn lí huǒ zhái,
zhōng yí gāo tǎ niàn yíng zhōu。
jīng qín mèng jué réng xián shí,
dòu shì chéng jiān gòng kàng liú。
dù jìn jié bō xiōng dì zài,
xiāng féng yī xiào mǐn ēn chóu。

注释

  1. 奔霆飞熛:形容战火(典出《后汉书》)
  2. 饿鸠:饥饿的鸽子(象征战争受害者)
  3. 大心:佛教语,指慈悲心
  4. 瀛洲:日本别称
  5. 精禽:精卫鸟(喻不屈精神)
  6. 劫波:佛教语,指漫长灾难

译文

战火雷霆吞噬无辜生命,废墟中只剩饥饿的鸽子。
幸遇善心人救离火海,最终筑塔纪念这中日情缘。
精卫梦醒仍坚持衔石填海,战士们坚定意志共抗逆流。
当灾难的波涛终于过去,兄弟相逢一笑化解恩仇。

背景

此诗作于1933年6月,为日本医生西村真琴在上海战火中救养伤鸽并建”三义塔”之事而作。鲁迅借鸽子命运抒写战争反思,是其国际人道主义诗歌代表作。

赏析

  1. 意象经营:
  • 战争意象(奔霆/败井)与和平意象(塔/鸽)的对抗
  • 佛教意象(劫波/大心)的现代转化
  • “精禽”对神话的创造性改写
  1. 思想内涵:
  • 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控诉
  • 中日民间友谊的诗歌见证
  • “泯恩仇”的超前和平理念
  1. 艺术突破:
  • 七律形式的史诗性拓展
  • “斗士”与”精禽”的意象叠加
  • 佛教话语的政治化运用

评价

  1. 内山完造评:”超越民族主义的诗篇”
  2. 郭沫若称:”战争文学的最高境界”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