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棹歌行

鲍照

羁客离婴时,飘飖无定所。
昔秋寓江介,兹春客河浒。
往戢于役身,愿言永怀楚。
泠泠鲦疏潭,邕邕雁循渚。
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伫。

拼音

jī kè lí yīng shí,piāo yáo wú dìng suǒ。
xī qiū yù jiāng jiè,zī chūn kè hé hǔ。
wǎng jí yú yì shēn,yuàn yán yǒng huái chǔ。
líng líng tiáo shū tán,yōng yōng yàn xún zhǔ。
liáo lì cháng fēng zhèn,yáo yè gāo fān jǔ。
jīng bō wú liú lián,zhōu rén bù chú zhù。

注释

  1. 羁客:漂泊的旅人(《楚辞》”羁旅而无友生”)
  2. 江介:江畔(《楚辞》”悲江介之遗风”)
  3. 河浒:黄河岸边(《诗经》”在河之浒”)
  4. 飂戾(liáo lì):风声凄厉(《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
  5. 踌伫:徘徊不前(曹植《洛神赋》”怅犹豫而狐疑”)

译文

自幼离乡为游子,飘摇无有定居处。
去秋暂住长江畔,今春又客黄河滨。
往日收敛行役苦,心中长怀楚地情。
潭水清泠鱼儿稀,沙洲邕邕雁成行。
凄厉长风鼓帆起,高悬船帆随风摇。
惊涛骇浪不稍停,船夫决然无踌躇。

背景

此诗作于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鲍照38岁随临海王刘子顼赴荆州时。继承古乐府《棹歌行》传统,抒写长江行旅体验,是其羁旅诗代表作。

赏析

  1. 结构特征:
  • 时间线索:婴时→昔秋→兹春
  • 空间转换:江介→河浒→楚地
  • 情绪递进:飘泊→怀乡→决绝
  1. 艺术手法:
  • “泠泠/邕邕”的叠词摹写
  • “飂戾/摇曳”的动态刻画
  • 楚辞意象的化用
  1. 声韵特色:
  • 仄声字密集(飘/役/冽)
  • 阳声韵收束(渚/举/伫)
  • 模拟棹歌节奏

评价

  1. 南朝·钟嵘:”鲍照《棹歌》,气调遒劲。”
  2. 明·胡应麟:”‘惊波无留连’五字,是千古行旅绝唱。”
  3. 清·王夫之:”楚声骚韵,尽在’永怀楚’三字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