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夹岸柳平分,雉兔年年不掩群。
飞放何须烦海户,郊南新置羽林军。
拼音
hóng qiáo jiá àn liǔ píng fèn ,zhì tù nián nián bú yǎn qún 。
fēi fàng hé xū fán hǎi hù ,jiāo nán xīn zhì yǔ lín jun1 。
注释
- 南海子:北京南苑皇家猎场(《日下旧闻考》”周百六十里,元之飞放泊也”)
- 飞放:皇家狩猎活动(《元史》”冬春之交,天子飞放”)
- 海户:猎场守户(《明实录》”南海子海户八百余人”)
- 羽林军:皇家禁卫(《汉书》”武帝太初元年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
- 不掩群:典出《礼记》”田猎不掩群”,指不滥捕
译文
红桥两岸柳树对称生长,雉鸡野兔年年繁衍成群。
如今狩猎何须劳烦海户,南郊新设了皇家羽林军。
背景
- 时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侍卫期间
- 历史背景:
- 清廷恢复前明狩猎旧制
- 满洲骑射传统的制度性保护
- 文学动机:
- 记录皇家仪制变迁
- 反思”骑射立国”的现代困境
赏析
三重观察维度:
- 空间叙事:
- “红桥-柳岸”的对称美学
- “郊南”的军事地理
- 制度变迁:
- “海户”的传统管理
- “羽林军”的现代建制
- 生态意识:
- “不掩群”的可持续狩猎
- 隐含对军事化管理的忧虑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羽林军”植入田园语境
- 结构设计:前二句自然描写后二句社会观察的对比结构
- 语言策略:”何须”的反问暗含批判
“雉兔年年不掩群”七字,既是对《礼记》古制的诗性诠释,又开创了生态题材的制度性思考。
评价
清代徐乾学:”二十八字尽见国策”
近代梁启超:”最早的生态政治诗”
现代史景迁:”满汉制度冲突的微型标本”
日本学者冈田英弘:”狩猎文明向军事文明的转型见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