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怀古

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拼音

shān sè jiāng shēng gòng jì liáo ,shí sān líng shù wǎn xiāo xiāo 。
zhōng yuán shì yè rú jiāng zuǒ ,fāng cǎo hé xū yuàn liù cháo 。

注释​

  1. ​​秣陵​​:南京古称(《三国志》”孙权改秣陵为建业”)
  2. ​​十三陵​​:明皇陵(暗指明朝灭亡)
  3. ​​江左​​:东晋南朝偏安政权(《晋书》”江左风流”)
  4. ​​六朝​​:建都南京的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
  5. ​​芳草​​:化用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的亡国意象

译文​

山色与江声同归寂寥,十三陵树木在晚风中萧瑟。
中原王朝的结局如同江南偏安,又何必责怪那短命的六朝?

背景​

  • ​​时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随驾南巡时
  • ​​历史背景​​:
    • 清廷巩固统治的关键期
    • 江南反清复明思潮暗涌
  • ​​文学动机​​:
    • 反思历代王朝兴衰
    • 表达超越汉满对立的史观

赏析​

​​三重思想维度​​:

  1. ​​空间对照​​:
    • “秣陵”与”十三陵”的南北呼应
    • “江左”与”中原”的历史并置
  2. ​​时间透视​​:
    • “晚萧萧”的当下感受
    • “六朝”的千年回溯
  3. ​​史观突破​​:
    • “如”字建立的王朝共性
    • “何须怨”的超然态度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芳草”转化为历史中性符号
  • ​​结构设计​​: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议论的”绝句体史论”
  • ​​语言策略​​:”何须”的反诘打破怀古窠臼

“中原事业如江左”七字,既是对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史观超越,又开创了比较历史学的诗性表达。

评价​

清代徐乾学:”二十八字写尽兴亡”
近代梁启超:”清诗史论第一绝句”
现代陈寅恪:”多元一统思想的诗性宣言”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亚怀古诗的现代性起点”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