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

纳兰性德

白檀山下水声秋,地踞潮河最上流。
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

拼音

bái tán shān xià shuǐ shēng qiū ,dì jù cháo hé zuì shàng liú 。
rì mù háng rén xún hòu guǎn ,liáng zhēn yī piàn gǔ tán zhōu 。

注释

  • 白檀山:在今北京密云区东北2。
  • 堠馆:古代供行人休息或住宿的驿站或客舍2。
  • 凉砧:古代秋冬时节,妇女在河边捣衣的声音。这里借指捣衣声2。
  • 古檀州:檀州是古代的一个州,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区一带。这里用 “古檀州” 点明了地点的历史悠久。

译文

白檀山下的河水在秋日里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密云地处潮河的最上游。傍晚时分,行人纷纷寻找驿站或客舍投宿,古檀州一带传来一片凄凉的捣衣声。

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 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皇帝停留密云之时,纳兰性德随皇帝出巡在此。不过,这一说法尚待考证1。

赏析

  • 首联:“白檀山下水声秋,地踞潮河最上流”,开篇点明地理方位与季节2。“秋” 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2。白檀山下的河水在秋天流淌,水声潺潺,而密云位于潮河的最上游,进一步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山水相依的画面。
  • 颔联:“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人物活动。日暮时分,赶路的行人开始寻找住处,“寻” 字写出了行人的疲惫和对归宿的渴望。“凉砧一片古檀州”,以声衬静,用凄凉的捣衣声烘托出古檀州的寂静和荒凉。“凉砧” 不仅点明了季节是秋天,也暗示了人们在为过冬准备寒衣,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和淡淡的哀愁。同时,“古檀州” 将眼前的景象与历史联系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整首诗通过对密云地区秋天的山水、行人、捣衣声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沧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评价

纳兰性德以词著称,其诗也颇具特色。这首诗体现了他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的特点,写景逼真传神,言情真挚自然6。诗中意象丰富,如 “白檀山”“水声秋”“潮河”“日暮”“堠馆”“凉砧”“古檀州” 等,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密云画卷。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之美。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