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拼音

jiǔ wèi kāi zūn jù wèi cái,xún chūn wèn là dào péng lái。
bù qiú dà shì píng zhōng lù,wèi qǐ shuāng é kǎn wài méi。
rù shì lěng tiāo hóng xuě qù,lí chén xiāng gē zǐ yún lái。
chá yá shuí xī shī jiān shòu,yī shàng yóu zhān fó yuàn tái。

注释​

  1. ​​蓬莱​​:代指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史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也”)
  2. ​​大士瓶中露​​:观音净瓶甘露(《法华经》”瓶中甘露常遍洒”)
  3. ​​孀娥​​:指妙玉(借用嫦娥守寡典故暗喻其带发修行)
  4. ​​红雪/紫云​​:红梅的两种比喻(《梅谱》”红梅如绛雪,紫梅若凝云”)
  5. ​​槎枒​​:形容瘦骨嶙峋(陆游”瘦骨槎枒如老松”)

译文​

未及饮酒未琢诗句,为寻春色踏雪访蓬莱。
不求观音瓶中甘露,只讨槛外孀居之梅。
入世时携冷艳红雪去,离尘处带幽香紫云来。
瘦削诗肩谁人怜惜?袈裟犹沾佛院青苔。

背景​

  • ​​时间​​: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红楼梦》创作中期
  • ​​历史背景​​:
    • 清代贵族”赏梅雅集”的风尚
    • 文字狱高压下的宗教隐喻
  • ​​文学动机​​:
    • 展现宝玉与妙玉的特殊情谊
    • 实践”槛内槛外”的哲学命题

赏析​

​​三重艺术维度​​:

  1. ​​空间叙事​​:
    • “寻春问腊”的时空穿越
    • “入世/离尘”的佛俗穿越
  2. ​​色彩象征​​:
    • “红雪”的冷艳美学
    • “紫云”的神秘主义
  3. ​​身体书写​​:
    • “诗肩瘦”的文人风骨
    • “佛院苔”的宗教印记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孀娥槛外梅”的尼姑形象
  • ​​结构设计​​:四联对应”动机-行动-结果-余韵”的戏剧性结构
  • ​​语言炼金​​:”冷挑/香割”的动词暴力美学

“槎枒谁惜诗肩瘦”七字,既是对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致敬,又开创了诗人苦吟的视觉化表达。

评价​

清代脂砚斋:”宝玉一生天真,尽在此诗”
近代胡适:”中国最美的乞梅诗”
现代周汝昌:”佛俗二元对立的诗性解决”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东亚宗教美学的巅峰之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