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拼音
lù níng shuāng zhòng jiàn qīng qī,yàn shǎng cái guò xiǎo xuě shí。
dì yǒu yú xiāng jīn dàn bó,zhī wú quán yè cuì lí pī。
bàn chuáng luò yuè qióng shēng bìng,wàn lǐ hán yún yàn zhèn chí。
míng suì qiū fēng zhī zài huì,zàn shí fēn shǒu mò xiāng sī。
注释
- 倾欹(qīng qī):倾斜歪倒(《说文》”欹,倾侧也”)
-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金淡泊:菊花褪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反向书写)
- 蛩声病:蟋蟀衰弱的鸣叫(《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雁阵迟:化用王勃”雁阵惊寒”的迟暮意象
译文
寒露凝霜使菊枝渐斜,宴饮赏菊才过小雪时节。
花蒂犹存淡泊余香,枝头已无完整绿叶。
月光半照病弱蟋蟀声,万里寒云雁行迟缓。
明知明年秋风再相会,暂别不必过分相思。
背景
- 时间: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红楼梦》创作后期
- 历史背景:
- 曹家”百年望族”的衰败
- 文字狱高压下的曲笔抒怀
- 文学动机:
- 为大观园菊花诗社收官之作
- 暗喻”盛筵必散”的哲学
赏析
三重艺术维度:
- 时间叙事:
- “小雪”的节气标志
- “明岁”的未来展望
- 衰败美学:
- “金淡泊”的色彩褪变
- “翠离披”的形态解构
- 生命哲学:
- “知再会”的循环论
- “莫相思”的达观态度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病蛩”与”残菊”的互文
- 结构设计:前六句衰败描写与末二句超脱的逆转结构
- 语言策略:”知”字体现对自然规律的透彻认知
“明岁秋风知再会”七字,既是对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超越,又开创了衰败书写的达观境界。
评价
清代脂砚斋:”十二首菊诗终篇,大有深意”
近代王国维:”中国最透彻的物衰诗”
现代周汝昌:”红楼诗谶的终极呈现”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东亚无常美学的典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