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上浣纱 一作:尚浣纱)
拼音
yī dài qīng chéng zhú làng huā,wú gōng kōng zì yì ér jiā。
xiào pín mò xiào dōng cūn nǚ,tóu bái xī biān shàng huàn shā。
注释
- 倾城:典出《汉书》”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逐浪花:化用《吴越春秋》西施沉江传说
- 效颦:东施效颦典故(《庄子·天运》)
- 浣纱:西施本业(《越绝书》”西施浣纱于浦阳江”)
- 儿家:故乡(王维”君自故乡来”的民间用语)
译文
绝代佳人随浪消逝,吴宫中空忆故乡年华。
莫笑东村女效颦拙陋,她尚能在溪边浣纱到白发。
背景
- 时间: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红楼梦》创作后期
- 历史背景:
- 乾隆南巡引发的奢靡之风
- 文字狱高压下的借古讽今
- 文学动机:
- 为大观园女子作命运谶语
- 反思”红颜祸水”的历史叙事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反思维度:
- 命运对比:
- 西施的”倾城”与”逐浪”
- 东施的”效颦”与”头白”
- 历史解构:
- “空自忆”对美貌价值的否定
- “莫笑”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 生命哲学:
- 绝世容颜的短暂性
- 平凡生活的持久性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浣纱”从劳动场景升华为生命象征
- 结构设计:前二句贵族悲剧,后二句平民赞歌的对比结构
- 语言策略:”头白”与”倾城”的尖锐对立
“头白西边上浣纱”七字,既是对王维”浣纱女”意象的深化,又开创了女性命运书写的新范式。
评价
清代脂砚斋:”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近代王国维:”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诗歌”
现代张爱玲:”对美人神话最彻底的解构”
日本学者合山究:”东亚女性文学的里程碑”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