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拼音
tóng zhù jīn yōng zhèn jì gāng,shēng chuán hǎi wài bō róng qiāng。
mǎ yuán zì shì gōng láo dà,tiě dí wú fán shuō zǐ fáng。
注释
- 金镛:铜铸大钟(《周礼》”镛,大钟也”)
- 戎羌:泛指边疆民族(《后汉书》”西羌、北狄、南蛮”)
- 马援:东汉伏波将军(《后汉书》载其平定交趾)
- 铁笛:暗指张良”吹笛散楚兵”典故(《史记·留侯世家》)
- 子房:张良字子房(《汉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译文
铜钟铸就振朝纲,威名远播至异邦。
马援功业自显赫,无需铁笛赞张良。
背景
- 时间: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红楼梦》创作中期
- 历史背景:
- 清廷对西南边疆的军事行动
- 文字狱高压下的借古讽今
- 文学动机:
- 为大观园诗社作怀古诗范本
- 隐含对”武勋文治”的思考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历史维度:
- 空间叙事:
- “铜铸金镛”的中央威权
- “声传海外”的边疆震慑
- 人物对比:
- 马援的实绩(平定交趾)
- 张良的谋略(铁笛退兵)
- 价值判断:
- “自是”对武功的肯定
- “无烦”对文治的消解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铁笛”从文治符号转化为武力陪衬
- 结构设计:前二句铺陈后二句对比的论证式结构
- 语言策略:”无烦”二字体现对传统史观的颠覆
“铁笛无烦说子房”七字,既是对司马迁”运筹帷幄”评价的反拨,又开创了”重实轻名”的历史诗学。
评价
清代脂砚斋:”此诗有补天济世之想”
近代蔡元培:”暗讽乾隆十全武功”
现代周汝昌:”红楼诗中最具史识之作”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东亚边疆叙事的诗性解构”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